麦香里的中国年
过年喽——
春节,是我们最期盼的节日。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是我们共同的记忆。然而,中国幅员广阔,不同的土地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也衍生出不同的新春饮食习俗。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庆祝新年紧密关联,那就是花饽饽。
饽饽,就是跟馒头一样的面食。人们喜欢在饽饽上下功夫,会把饽饽做成多种形状和花样。
这种饽饽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因此又名花饽饽,也叫面塑、捏面花。
花饽饽是一种传统美食,却不是普通的面食。不同形状、不同花样的花饽饽,寓意深远,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花
饽
饽
是旺盛的生命力
花饽饽的原材料源自广袤的土地,十分接地气,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春天,播下种子,在之后的日子里,麦子总是挺直身体骄傲地生长着,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打苞、抽穗、开花……经过庄稼人的细心呵护,收获的时节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粒缀满田间。
金色,是象征丰收的最耀眼的颜色;麦香,是弥漫满足而喜悦的味道。书中那首关于麦子的“歌谣”,传达出了麦子蓬勃的生命力,那是花饽饽出发时的脚步和歌声。
花
饽
饽
是勤劳的美德
制作花饽饽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需要多道工序,过程漫长而烟火气十足。先将新麦子磨成面粉,然后在面粉中加上鸡蛋、白糖、花生油和水等,开始和面。接下来的步骤更不能偷懒了,因为只有花足够的时间和力气,才能揉出筋道的面团。
做完以上基础工作,还要用百倍的耐心和创造力来捏面花,否则,你得到的只是一块块又白又圆的大馒头。小小的面团,经过灵巧双手的搓揉,摇身一变,成了惟妙惟肖的莲花、牡丹、菊花,孔雀、鸳鸯、狮子……
花饽饽好吃,可要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品,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有一丁点儿马虎。爱惜美味,给予赞赏,是对劳动者的最高礼赞!
花
饽
饽
是文化的传承
每逢结婚、孩子过百岁、老人庆寿等重要的日子,花饽饽就出场了。
按照当地的习俗,结婚用一般是“龙凤呈祥”花饽饽、“鸳鸯戏水”花饽饽,寓意幸福美满。
小孩子过生日时,也要蒸花饽饽,花样更多了!有“老虎”“燕子”“葫芦”“苹果”“长命锁”等造型,寓意健康成长。
老人祝寿时,蒸的花饽饽多为“寿桃”,大桃小桃簇拥在一起,寓意健康长寿、子孙满堂。
过年蒸五谷丰登花饽饽
三月三蒸春燕花饽饽
七月七蒸乞巧花饽饽
花
饽
饽
是无限的希望
过年喽——人们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花饽饽的身影。
过年的花饽饽,主要有“圣虫”和“枣饽饽”。按照民间的说法,“圣虫”分为两种,一种是龙,另一种是刺猬。“圣”跟“剩”谐音,有“剩余”的意思。将“圣虫”花饽饽放入面缸中,表示来年五谷丰登。
蒸花饽饽喽——
在新的时代,人们的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传统又百变的花饽饽,被人们寄予无限的希望与祝福。
待到来年春天,田野里的麦苗将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就像绿色的希望,陪伴着一代代孩子健康成长!
图书推荐:花饽饽
内容来源:青岛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