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不要去随便否定一个人,对你可能只是一个想法,一句话,一个动作,但对别人的意义就有可能完全不一样了,可能是一种无形的内心伤害,更可能是毁灭一生的证据。
很多文学作品几乎都有一两个上了年纪的长辈在大家族或者小家庭里面“指点江山”“呼风唤雨”,可说到着墨和描写最多,最精彩,最入木三分的要数《红楼梦》中的老太太莫属。
这个来自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史家的女人,嫁到了贾家之后,一路摸爬滚打着成了贾府金字塔上的“老祖宗”。
这位老人,总是化身一幅“众星捧月”的画,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偌大的贾府,她的权威没有人敢挑战,她的慈祥没有人不喜欢,她的雷厉风行没有人不折服。
对外得体大方、对内威严并济的贾母,在闲来时,她爱跟孙子孙女丫鬟们说说笑笑,爱打牌、爱听戏、爱听书,像个老小孩一样。有事时,她又会成为家族中的定海神针,安抚人心,稳定局势,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立见解,是治家的一把好手。
有时候觉得曹公能写出这样生动又让人喜爱的人物,真的相当了不起。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贾母这位接近完美的老人家,也会有她自己也无法避免的缺点存在。
一,过度溺爱子孙,没有及时把不务正业、骄奢淫逸的他们进行教导,拉回正轨。
书中秦可卿说过这样一段话: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年轻一辈的重孙媳妇秦可卿都明白这样浅显的道理,可作为见识比她们多,经验比她们足的长辈的贾母却对这样的危机无知无觉,真是不应该。
对于贾琏把脏的臭的女人拉回自己的屋里,贾母说:
“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在贾母看来,这只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慢慢地就习惯了,出不了什么大事。
她没有想过以王熙凤的性格怎么可能把这样的事习以为常,将来还有这样的事出现的话,恐怕贾琏和王熙凤还是会继续闹下去,甚至影响一宅安宁,一府平安。
对于贾赦非要娶她身边的贴身丫鬟鸳鸯做妾,老太太纵然非常愤怒,对着贾赦的填房邢夫人一顿训斥,事后也只是说给贾赦一万八千两的银子去另外买一个女孩,只是不能要自己身边这个丫头。
她自己也曾经说过自己的大儿子一把年纪了,还不注重保养身体,干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养在屋里。显然,这样的事,不是一天两天了,贾母却从来没有对贾赦加以制止,为了能把自己的丫头留下来,宁愿拿钱给儿子另外买去,其他一概不管。
就是这样“眼不见为净”的教育方法,间接使得贾琏贾赦这两个本来就目无王法的男人,干的坏事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胆。
贾琏国孝家孝期间停妻再娶,贾赦则为了得到石呆子的几把扇子,诬告人家入狱,把扇子占为己有。
另外,贾母最疼爱的孙子是贾宝玉,是她的心肝肉,所以老太太总是害怕他受到伤害,总想把他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把他当成了“温室的花朵”一样培养。
就如每次贾政要查问贾宝玉的功课,或者呵斥他几句,贾母都会表现出非常反对的态度,就是怕吓着他,惹出什么病,这也导致贾政就算有心想好好教导自己的儿子,让他努力上进,最后都因为老太太的阻拦而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再管了。
贾母疼爱孙子没有错,可实在是太过了,贾宝玉作为贾府下一代的继承人,理应担负起家族的责任,父亲管教自己的儿子的确是出于光宗耀祖的心,却总被老太太一手扼杀。
难道贾母就不担心,将来会出现后继无人,家族消亡的时候吗?
可见,光顾着眼前的得失,没有真正从现实出发,考虑后辈们的出路与去向。
万贯家财终会尽,只是未到时辰。
她能护得住他们一时,可惜,却无法护住他们的一辈子。
族中还有那么多的年轻男女,天长日久的,看到这样的人生活得这么不检点,这么不上进也没人管,没人说,怎么能够不学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他们成群结队地蚕食着贾家的基业,没有人居安思危,没有人留意照顾家族命运,又怎么不会迎来大厦倾颓的一天。
每个人生来就具备学习模仿的能力,这样一艘开向冰山的巨轮,掌舵者不但没有提前预知并阻止,而是一味地充耳不闻,那么,只会带着一船的人驶向灭亡的境地。
二,贾母在几次的家庭矛盾事件中,光听一面之词,总是武断地否定一个人的清白,让当事人蒙屈受冤。
从拆穿说书人的套路到分析府上下人宿醉赌博造成方方面面的后果等事件,不可否认的是贾母这个人的确很会揣摩人的心思,了解人性的善恶。
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是一个会冷静分析,心思细腻,为他人设身处地考虑的人。
直爽的贾母喜欢直爽的人,如王熙凤、晴雯、史湘云,所以她有时候的想法也会在没有多加思索的情况下很直接地表达出来。
在书中有那么几次写到贾母为人处世的不妥,对他人处境的欠考虑。
第一次:贾琏在王熙凤办生日的时候,把鲍二家的媳妇带回家来行苟且之事,结果被王熙凤发现后,两夫妻大闹了一场,在这期间还连累了通房大丫头平儿。
王熙凤在委屈气恼之际跑到贾母跟前告状,贾母见到她这样忙把她护起来安慰。还没说几句话,当别人提起平儿的时候,贾母便一口咬定说:“平儿,那蹄子,素日我倒看她好,怎么暗地里这么坏。”
这样的一句话,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算重,可在当时那种封建社会大家族中,被最高话事人当着众人这样责骂,恐怕会让当事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抬不起头,甚至丢掉性命。
就像王夫人当初看到自己的贴身大丫鬟金钏教坏自己的宝玉,一巴掌呼过去,把她撵了出去,导致金钏一时想不开,投井死了。
要不是尤氏及时出来为平儿打抱不平说了几句话解释给贾母听,可能平儿也会无故受到内心的折磨与痛苦。
第二次:贾母的大儿子要强娶自己的贴身丫鬟鸳鸯为妾。
鸳鸯不愿意,在贾母面前以死相抗,贾母不问清楚事情的经过以及跟谁有关系,反而马上大声指责质问身旁的王夫人说:
“原来你们都是在哄我,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你们要,有好人你们也要,剩这么一个毛丫头,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
当场让王夫人羞愧委屈到了极点,先不说贾母是不是趁机敲打王夫人还有其他人,就说她这样忽然而至的迁怒,谁能承受得起?
当然,在贾母这样的封建大家长的绝对权威下,王夫人也不敢辩解,只能乖乖地站着挨骂。
若不是探春挺身而出极力为王夫人辩解,贾母冷静下来才明白自己怪错人了,恐怕这只“死猫”,王夫人也只有咽下去的份了。
诸如此类的事,尤二姐嫁入贾府以来一直安分守己,贾母却听旁人随便污蔑了几句,便认为尤二姐不安分守己,到处兴风作浪。后来面对她曾经最喜欢的丫头晴雯被赶出大观园,更是未曾好好了解因何事得到如此惩罚,也就草草地让这件事过去算了。
不知道贾母到底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平儿,王夫人尚且有人帮忙辩解才脱难,可是尤二姐,晴雯这两个女人,没有人出来为其申冤,却是硬生生被她冤枉了。
三、贾母不理家事的同时,借着自己养身体,但求开心的名义,没有危机意识,带领整个贾府陷入了纸醉金迷的骄奢生活。
小说中通过王熙凤、贾琏、贾珍等人的嘴多次提到贾府已经是“只剩内囊”“摆空架子”“支空头”“精穷”的状态了。
这些贾母都似乎感觉不到,光顾着眼前的繁华,而忘记了盛极必衰的道理,每天大摆宴席,要穿最好的,吃最好的,讲体面,讲排场。
虽然年轻一辈的不曾在她面前提起,可作为老一辈的人了,更何况是如此精明能干的人,按道理说应该早就发现贾府日渐式微的困境,无奈她真的没怎么发现。
她第一个带领贾府上下活在了永远不会穷的梦中,因为在她看来祖上有世袭,现在有田产,有官爵,有庄子……这样的财产几辈子都花不完,不用担心太多。
还记得剧中有两个场景:贾母看戏班表演得好便叫下人挪了一桌的铜钱洒给他们,当看见下人把下人吃的白米饭拿给媳妇婶子们吃的时候,她马上问为什么不拿粳米给她们吃,怎么拿下人的饭上来。
贾母的生活中一直都是遵循精细贵的要求,富贵逼人来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了,那么贾府的衰落自然如同温水煮青蛙的效果,下面的人看贾母天天这样穷奢极欲,结果整个贾府都无所谓了,享受一天是一天。
事实上,虽然贾府的衰败贾母不用担全责,但其一部分的责任是绝对有的。
兴盛时没有人担心钱从何来,没有人担心会不会有用尽的一天,更没有人担心他们自己会不会迟早有一天会迎来泼天大祸。
作为贾府最高话事人的贾母,光图眼前的欢乐,丝毫没有替儿孙的未来谋划未来,没有凭借自己的威望好好教育儿孙如何当家立业,没有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可想而知,在后面贾府的抄家结局,“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样的千古道理,是真的有其依据在的。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每个人物都有好有坏,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就是《红楼梦》带给我们最大的魅力之一。
贾母身上虽然有缺点,但并不影响她依旧是我们心目中那个最活泼,最慈祥,最善良的老人家。
或许正是贾母这个人物的存在,才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欢乐与见闻,看清人世间的得失与虚实,于是总是忍不住一遍遍去品味她的人生。
End。
花影故事原创作品,专注情感心理领域,以走心的文字,书写有态度、接地气、有力量的观点与故事。
今日话题讨论:你怎么看《红楼梦》中贾老太太这个人物?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