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里有一句比较著名的谚语——,意思是魔鬼藏在细节里。大多数人在读完这句话后都会认为这是英国佬的夸张,注意细节也就够了,怎么可能有魔鬼藏在里面?
但是当你读完本文后也许会发现,这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名著为什么会被称为“名著”?
容我问一个问题:名著为什么会被称为“名著”?是视角的宏大吗,是情节的曲折吗,还是辞藻的华丽吗?都不是,名著之所以流传至今依然被交口称赞的原因就是两个字——细节。譬如施公耐庵的这部《水浒传》。
在《水浒传》一书中,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数不胜数,很多东西你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是干什么的,但就是会觉得真实,觉得这就是北宋宣和年间人们生活的样子,尽管这些可能都不真实。施耐庵也许写的是元末明初时人们生活的样子,但你区分不出来啊,一般人元末明初和北宋末年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因为陌生,所以觉得真实。
而施公对于江湖、对于市井、对于底层人物太熟悉了,所以写起这些来信手拈来,真实无比。下面咱们举例来说,举的例子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回目。
血溅鸳鸯楼
武松被刺配恩州(如今的河北省清河县,也就是武二哥的老家),施恩前来送行,——请大家记着这些东西!
武松在路上把两只熟鹅吃了,这才有了力气,在飞云浦反杀了两个公差和两个杀手。没这两只熟鹅垫肚,能不能活过飞云浦还真不好说,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它饿得慌(可以对比鲁智深在瓦罐寺吃饭前和吃饭后的战斗力区别)。
飞云浦大杀一番之后,武松挑了一把好腰刀和一把好朴刀——腰上挎一把,手里拿一把,两把腰刀两把朴刀都拿着太累赘——返回城去报仇。
武松从杀手口中得知,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他们都在鸳鸯楼上喝酒。而且他在张府内住过一段时间,知道鸳鸯楼在张都监家后花园,所以直奔张都监后花园墙外。那儿是个马院,武松就在那儿等着。
不一会角门打开了,养马的后槽佣人出来后把角门又关上了。佣人进屋睡觉,武松来到门外头,——注意细节——吱呀呀推门。佣人以为来贼了,拿了家伙就去开门,被武松抢进屋去,问明白张都监他们还在鸳鸯楼喝酒,一刀把他杀了,。
然后武松这里注意为啥报仇前要换新衣,仪式感?
因为旧衣是在飞云浦杀那几个杀手和公差的时候穿的,上面的血迹血渍血污很明显,容易直接引起别人的惊恐,事情无法掌控。同时旧衣在一路坎坷和充满血迹的情况下,气味儿必然不好闻,而且还挺大,隔老远就能闻见。
在夜里,武松摸索着往大户府宅的深深庭院里走,那种地方,满是花园的清香气和姑娘小姐丫鬟的香粉气,万一有哪个鼻子尖的闻的气味不对,寻味乱看,一旦发现满身血污的大汉武松,一定尖叫暴露。所以,换掉馊乎乎臭哄哄的旧衣,穿上新衣就实在是太明智了!
这一点描写非常符合实际!精细人未必事事都能先料,但精细人很容易被偶发事件的潜在风险提醒,很容易第一时间就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这样写武松的精细,真的是太真实了!
再看武松杀完后槽佣人的行动:
1把腰刀和鞘挎在腰里,用后槽的被子包了散碎银两(施恩送的)入在缠袋里,挂在门边。
2然后把门板卸下来,斜立在花园墙边,又回去吹灭了灯火,出了屋,拿了朴刀(刚才倚在门边的),前后呼应,细节拉满。
3从门板上一步步爬上墙去(武松可不会飞檐走壁)。
4从墙上跳进院里,一般人就直奔鸳鸯楼了,可施耐庵没让武松直奔鸳鸯楼,而是先开了角门,把门板拿进院里,又虚掩了角门。(显出武松的心细谨慎,又是满满的细节!)
5然后这才直奔鸳鸯楼。
鸳鸯楼下面先是个厨房,里边两个丫鬟在吐槽“这都几点了,楼上几位油腻的领导还在喝着呢,害的我们不能下班……”
这时武松——杀完佣人的血迹还没干呢,而且现在朴刀又成累赘了,得先放着,细节!
把两个丫鬟杀了。然后趁着月光悄悄上楼。细节!
这里施公还不厌其烦的补一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杀两个丫鬟没被发现,因为这附近就只有楼上三个醉鬼了。细节!!!
武松上楼,杀人。这个过程不说了,但施公看上去云淡风轻的插了一句闲话——各位记住了,后边这些还有大用。
武松把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三个人杀了,都割下头来。然后先喝了几杯酒,再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之后——前边的酒器出现了吧。
这时候张夫人带着俩仆人来了。注意这里夫人在楼下并没亲自上来,让两个仆人上来了。武松——如果是武松下楼时候两个仆人上来,或者武松没等他俩进屋就冲出去杀,楼道狭窄施展不开不说,俩亲随肯定是一前一后,你杀了前边的,后边的转身就跑了,出去一喊“有刺客”,武松就被动了。细节!
当夫人在下边问上边吵什么呢,武松才下楼,把夫人又杀了。这时武松又想割头,割半天割不动,一看,——砍了九个人了。——朴刀呢?杀丫鬟前倚在厨房了。于是他——注意!武松在楼下发现腰刀坏了,没当时就扔,而是拿到厨房扔的,这个细节后边用得着。
这时候那个唱曲的养娘玉兰带着两个丫鬟正好来了,在楼下看见夫人的尸体,没来得及反应,又被武松都杀了。
武松杀得心满意足,——这个缠袋是进角门前挂在门边的,还记得里边有什么东西吗?——。
注意这个朴刀,施公写的多细致明白,干什么事之前,都把朴刀放一边腾出手,干完了也不忘再把朴刀拿起来。细节!
还是细节!
武松到了城边,不敢等明天开城门,打算翻城墙。这时细节狂魔施公依然一句,这就使跳城墙合理了。细节!
上了城墙,往下看了看高低,——所以前边杀人的时候要先用腰刀,腰刀坏了再换朴刀。如果是先用的朴刀,朴刀坏了换腰刀,这儿就无法跳的时候拄地了,因为腰刀短没有杆。细节!
外面的,施公特意介绍——,武松脱了鞋,涉水走到对面,换上施恩送的新鞋。细节拉满!
武松走了一夜,十分困乏,看见一座破庙就进去睡觉,结果被四个大汉抓住了。巧不巧,这四个大汉是张青和孙二娘的手下,这样武松就和张青两口子相见了。血溅鸳鸯楼这出大戏,到这里基本结束了。你以为这就完了?早着呢!
施公考虑到肯定有读者会问:四个大汉怎么那么巧,半夜里不睡觉,跑破庙抓人去了?于是在此补上一句。细节!
武松听完说,既然你们没钱赌博,我赏你们。——还记得这散碎银子哪儿来的不?
开始施恩送行给的东西,熟鹅吃了,新衣裳换了,新鞋换了,就剩一帕散碎银子还没用呢,在这儿派上用场了,没有一个字的废话!细节极了!
第二天,孟州热心群众发现鸳鸯楼血案后立即报官。
知府派人来调查情况,——你还记得前边扔在厨房的那把破腰刀不?
——酒器这细节再次出现!
随着通缉令的下发,武松在里也待不下去了,于是收拾包裹要走。临别时张青说:——这些从武松上鸳鸯楼就被交代的酒器,写在凶案现场报告里的酒器,最后的结果如何,施公做出了最终交代。
我想很多读者在写到这里时都会忘了还有酒器这事了吧?
纵观这整个回目,从一开始施恩送行时送的东西,到最后武松走的时候留下的东西,前后呼应,伏线千里,没一件东西没派上用场,没一件东西不做交代。杀人过程的每步行动,每个动作,环环相扣,如在眼前,就好像作者跟在武松身后录下来的。这也许就是名著和一般作品的区别了吧。
更可怕的是这种小细节在《水浒》一书里随处可见,真是细思恐极!让我不得不感叹,细节里不仅藏着魔鬼,还藏着武松,更藏着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