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镃,字介翁,号月洞,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出生于处州平昌县。宋朝末年,王镃担任过县尉。宋亡后,他选择隐居,成为一名道士。
他与当时的宋遗民尹绿坡等人结社唱酬,聚会地点被命名为“日月洞”,因此王镃被人称为“月洞先生”。王镃的诗作被其族孙养端在明嘉靖三十七年刊为《月洞吟》一卷。
后来,汤显祖在赴任遂昌知县期间,为王镃的诗集作序,称赞他的诗作:“宋月洞先生诗殆宛然出晚人之手,宋之季犹唐之季也。
本文的五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镃对四季变换的细腻描绘,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深情观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无论是在雪后寻找春天的踪迹,还是在夏日赞美茉莉的清香,王镃都能以简洁而充满节奏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哲思和艺术美的世界。他的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从《踏雪寻梅》的探春期待,到《蜻蜓》的自由恬静,再到《茉莉》的夏日清凉,以及《立春》的新生希望和《败荷》的时间感慨,王镃的诗词展现了他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01《踏雪寻梅》
探春绕遍玉阑干,香暗冰痕屐齿寒。
怕有花头遭冻损,枝枝呵手掐来看。
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冬日里探寻春意的场景。诗人通过“探春绕遍玉阑干”表达了对春天的追寻和期待,而“香暗冰痕屐齿寒”则生动地描绘了冬日的寒冷和艰辛。诗人对花朵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他“怕有花头遭冻损”,因此“枝枝呵手掐来看”,小心翼翼地检查每一朵花的情况。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冬日景色的描写,更是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美的赞美。简洁而富有节奏的语言,使得这首诗流露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美感1。
王镃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典型的宋代诗风——清新、朴素而又不失深意。他的诗作常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观察,抒发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踏雪寻梅》就是这样一首充满哲思和艺术美的佳作。
02《蜻蜓》
轻绡剪翅约秋霜,点水低飞恋野塘。
忽趁游蜂过墙去,可怜不识百花香。
首句“轻绡剪翅约秋霜”,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蜻蜓透明而薄如丝绢的翅膀比作轻绡,并以“剪翅”一词生动地刻画出蜻蜓翅膀的纤细与精巧,如同裁剪于秋霜之上,既突出了蜻蜓翅膀的质地美感,又借助“秋霜”的意象传递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次句“点水低飞恋野塘”,描绘了蜻蜓的生活特性——点水而飞,它在水面轻轻掠过,然后低低地飞翔在野外池塘边,这种动态场景表现出蜻蜓对自然环境的依恋,同时也反映了其生活状态的自由与恬静。
第三句“忽趁游蜂过墙去”,蜻蜓突然随着游动的蜜蜂翻越墙壁而去,这里的“趁”字形象地传达出蜻蜓灵动迅捷的动作特点,也暗示了一种无目的性的随性和偶然性。
尾句“可怜不识百花香”,表达了诗人对蜻蜓的一种惋惜之情,“可怜”二字饱含同情与怜爱,蜻蜓虽然在花丛中穿梭,却无法像蜜蜂那样感知百花的芬芳,这不仅从生物学角度揭示了蜻蜓不同于昆虫采蜜者的特点,还暗喻了生活中有些人或事物虽身处繁华之中,却未能真正领悟或享受其中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蜻蜓这一自然界微小生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同时也寄托了对于生活哲理的思索,既有对自然生命的赞美,也蕴含着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03《茉莉》
炎州分得冰花脑,来伴湘波六月凉。
醉折一枝簪鬓睡,晓来印却枕痕香。
首句“炎州分得冰花脑”,以“炎州”对“冰花脑”形成鲜明对比,炎州通常指气候炎热之地,而“冰花脑”则巧妙地借喻茉莉花洁白如冰、清新脱俗的特性,即便是烈日炙热的地域,茉莉也能带来清凉宜人的感受,表达出茉莉的卓然不群和适应力强。
次句“来伴湘波六月凉”,进一步强化了茉莉的清凉特质,将其与湖南湘江的波光联想在一起,在酷暑六月给人以凉爽之意,茉莉仿佛跨越地域而来,陪伴人们度过炎夏。
第三句“醉折一枝簪鬓睡”,诗人通过想象自己酒后折取一枝茉莉花,将其插于鬓发间入睡的情景,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画面,同时“醉折”也透露出对茉莉花喜爱至极以至于沉醉其中的情感。
末句“晓来印却枕痕香”,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场景,早晨醒来时发现茉莉花已深深地沁入枕头,留下缕缕清香,此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茉莉花香的持久与迷人,令人回味无穷,仿佛花香已化为生活的印记,增添了日常起居的雅致情趣。
整首诗通过对茉莉花特性的细腻捕捉与传神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茉莉花的喜爱,以及对悠然淡泊、超凡脱俗生活境界的向往,营造了一幅夏日里以花为伴、静享生活的优美画卷。
04《立春》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首句“泥牛鞭散六街尘”,描绘了立春时的一个传统风俗:用彩鞭抽打泥牛,象征着春耕的开始。泥牛被打得粉碎,尘土飞扬,充满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农耕的希望。
“生菜挑来叶叶春”,则是说立春日的风俗——吃春饼和生菜,称为“春盘”。这里的生菜代指春盘,寓意着咬春、尝鲜、迎接新生。
“从此雪消风自软”,表达了随着立春的到来,冬天的积雪渐渐消融,春风变得和煦温柔,大地开始复苏。
最后一句“梅花合让柳条新”,梅花在春风中凋谢,柳条开始抽出新芽,这象征着万物更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通过对立春风俗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新一年丰收的祈愿。诗中的语言朴实而生动,充满了对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05《败荷》
叶无圆影柄无香,收尽莲歌冷碧塘。
一片伤心云锦地,也曾遮月宿鸳鸯。
首句“叶无圆影柄无香”,直接点明荷花已经败落,叶子不再圆润,花柄也失去了香味。这不仅描绘了一幅荷花凋零的景象,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美好的脆弱。
第二句“收尽莲歌冷碧塘”,则表现了一种静寂和空旷感。莲歌即荷花盛开时的美好景象和生机勃勃的氛围,现在只剩下冷清的碧塘,一切欢声笑语都已消散。
第三句“一片伤心云锦地”,用“云锦”这样华丽的比喻来形容荷叶,显示了诗人对荷花的珍视和对它败落时的惋惜。云锦本是贵重的织物,这里比喻成荷叶,增强了败荷的美感和诗人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句“也曾遮月宿鸳鸯”,回忆起荷花盛开时的情景,那时的荷叶可以遮挡月光,为鸳鸯提供一个温馨的栖息之所。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氛围,也加深了对现在荷花凋零景象的感伤。
整首诗通过对败荷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缅怀。王镃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使这首诗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