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动物园繁育的24只小鸳鸯,带着科研任务来
TUhjnbcbe - 2024/4/3 18:30:00

新京报快讯(记者张璐)7月8日上午,24只小鸳鸯从十三陵繁育研究基地出发,来到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野化放飞。小鸳鸯出生仅45天,是由北京动物园采用人工巢箱招引技术、人工孵化繁育成活的。“它们将带着科研任务放飞。”北京动物园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崔多英说。

城市绿心公园,北京动物园工作人员放飞了24只人工繁育的鸳鸯。新京报记者侯少卿摄

当天上午9点多,北京动物园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抬着4个小箱子,来到绿心公园福泽湖。福泽湖位于公园东南部,这里水面宽阔,水草丰美,睡莲幽幽盛开。箱子打开后,经过长途跋涉的小鸳鸯看到眼前美景,愣了一会儿,试着探了探头,突然扑腾着翅膀飞了起来。扎入水中后,鸳鸯扎堆儿在莲间嬉戏,平静的湖面顿时增添了几分灵动。

据崔多英介绍,放飞前技术人员为鸳鸯进行健康检查、环志、佩戴GPS跟踪器。接下来的3天,技术人员将实地跟踪观察监测,之后每月进行1次实地观察监测,收集科学数据。未来,公园将采用GPS卫星跟踪和野化放飞地现场直接观察法开展科学监测,观察放飞鸳鸯对野外栖息地的适应和存活情况。

鸳鸯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雁形目鸭科中的小型鸭类,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由于栖息地破坏、人类干扰和非法捕猎等原因,国内鸳鸯种群数量一度降至对-对,曾是北京地区罕见的“旅鸟”,百姓很难看到。年调查显示其不足只,未有繁殖记录报道。

据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成林介绍,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支持下,北京动物园从年起,着手开展鸳鸯的繁殖生态学、栖息地选择与利用、食性与采食行为、迁移与扩散等科学研究,攻克了鸳鸯人工繁育技术、鸳鸯人工招引技术、鸳鸯野化放归技术,创建了野生鸳鸯种群复壮技术体系。同时,连续10余年向北京城市公园和郊区河湖水域地区野化放归人工育幼的鸳鸯,共计余只。

据年底调查,北京地区野生鸳鸯种群数量已上升到余只,已经形成稳定的野生鸳鸯种群。鸳鸯种群复壮相关技术体系被国内外动物园、园林绿化和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广泛借鉴和使用。

鸳鸯人工繁育技术人员:

人工巢箱中设梯子,便于小鸳鸯攀爬

从年起,崔多英就参与了动物园鸳鸯人工繁育项目。小鸳鸯是如何孵化、放飞的?他进行了揭秘。

孵化机保证温湿度,29天孵出小鸳鸯

新京报:动物园为何给鸳鸯设置人工巢箱?这些巢箱有何特点?

崔多英:在四五月繁殖季节,鸳鸯会在树洞中产卵下蛋。但天然树洞数量不够,同时,树洞可能会对树木造成危害,树洞积水可能会加速树木腐烂倒伏,从安全角度说,城市园林部门会对树洞进行封堵。

我们设置的人工巢箱有两种,一种是长方形的木质巢箱,另一种是原木制作、外形逼真的仿生态巢箱。这些人工巢箱是参照天然树洞参数设计的,洞口为8厘米×10厘米,挂在四五米高的树上,巢箱里会有一个铁丝网做的小梯子,雏鸟出壳以后,可以顺着梯子从底部爬到洞口,跳出洞外。

新京报:技术人员为何要对鸳鸯进行人工孵化?

崔多英:鸳鸯蛋比鸡蛋小一些,是白色的。一窝大概有11枚蛋,它们平铺在洞底。正常情况下,我们不会干预。但有时候,三四只鸳鸯把蛋下在同一个窝里,导致一些树洞或人工巢箱里会有三十多枚蛋,鸳鸯很难完成孵化。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把多余的蛋取出来,进行人工孵化。取蛋时,我们会找些锯末作为垫材,防止磕碰到蛋。

为鸳鸯设置的人工巢箱。受访者崔多英供图

新京报:人工孵化有哪些步骤?

崔多英:北京动物园的鸟类人工孵化技术成熟,成活率高,我们选择在人为干扰较小的十三陵基地进行人工孵化。

我们把这些蛋放在孵化机中,设置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前期、中期、后期,温湿度设置各不相同,为此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反复试验。孵化过程中还涉及翻卵、晾卵等技术细节。翻卵要保证每枚卵各个面儿都能感受到相同的温度。29天之后,鸳鸯破壳而出,会被我们放入育幼箱,一点点养大。

放飞前评估其飞行、采食能力

新京报:放归前如何保证鸳鸯可以适应野外环境?

崔多英:因为最终目的是放归自然,所以在育幼阶段,我们除了提供营养均衡稳定的颗粒料,还会给鸳鸯一些自然环境中的食物,比如小鱼、小虾、虫子,锻炼它们的采食能力,观察它们的生长发育。

鸳鸯是杂食性动物,它们周边的水草、活虫都在食谱范围内。

新京报:鸳鸯放飞有什么标准?放飞前有哪些环节?

崔多英:首先鸳鸯要达到一定的日龄,出壳以后成长天数要达到45天以上,这样它们的飞羽比较丰满完整,飞翔能力比较好。我们还要对它们进行飞行能力、判断躲避天敌能力、采食能力等的评估。比如现场看一看鸳鸯的警觉性,如果有生人来了,正常它们应该躲避,而不是亲近。放飞前,鸳鸯还需要经过兽医的体检,包括流行病调查等,确保健康的鸳鸯被放归到野外。

放飞的每只鸳鸯都有环志,它们有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发放的专属号码。其中8只鸳鸯佩戴了全球卫星定位追踪器,以便我们科学监测它们在野外的存活状况、研究鸳鸯在北京城区和迁徙通道的迁徙规律。所以这些小鸳鸯不是单纯的野化放归,而是带着我们的迁徙鸟类科研任务去放飞的。

放飞的鸳鸯中一部分安装了全球定位装置。新京报记者侯少卿摄

绿心鸟类天敌少,鸳鸯野外生存威胁较小

新京报:为何选择绿心公园放飞?鸳鸯的“新家”环境如何?

崔多英: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园内水系发达,里面有17处小型湿地池塘。福泽湖植被发育良好,水草和水生软体动物、鱼虾、蛙类数量较多,可为鸟类提供足够食物,我们发现,这里已经有一些绿头鸭、黑水鸡和小??,所以这里也会满足鸳鸯野外生存需求。

绿心公园是新建公园,鸟类多样性尚处于增长期,猛禽、黄鼬等鸟类天敌数量相对较少,对鸳鸯野外生存威胁较小。据我们今天观测,放飞的鸳鸯在水面飞,在高空飞行集群,适应野外的状况特别好。

鸳鸯野化放飞项目的实施,丰富了城市副中心园林生态系统的鸟类多样性,使这里的地区生态系统更加趋于完善。未来,市民游览绿心公园,就可以看到色彩艳丽的吉祥鸟。

鸳鸯放飞后,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监测。受访者崔多英供图

新京报:通过10多年的放归和观测,有了哪些新的发现?

崔多英:根据我们的科学监测,鸳鸯放飞后当年存活率能达到60%以上。它们最远到达了黄河流域。同时,它们也在野外找到了伴侣,成功繁育了后代。春夏季,它们会飞往北方,秋冬季会迁往长江流域越冬。通过十多年的野外放飞,鸳鸯在北京地区的种群数量增长比较快,能达到五六百只。

新京报记者张璐摄影记者侯少卿

编辑张磊校对薛京宁

1
查看完整版本: 动物园繁育的24只小鸳鸯,带着科研任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