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月前,我曾在朋友圈发过一篇两百字左右的短文,讲的是一代文豪苏东坡的“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诗被后人误解的故事。结果朋友圈发出来后,不仅评论数超过之前任何一条朋友圈,而且转发率也非常高。大家都觉得不仅有趣,而且还从中学到了一点知识。
但其实,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今天我先把它讲全。
一树梨花压海棠
被误解指数:*****
不经意间,春天已经过去了。但在每年春天百花争艳的时候,经常有人站在一树梨花下,仰头深吸一口气,然后自我陶醉地吟出“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苏诗。很唯美,也很有才对不对?但如果我看到这样的场景,可能会忍不住想笑。
那么,这首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真的只是在说梨花比海棠花更美吗?当然不是。
话说北宋著名词人张先80岁那年娶了一个美丽的18岁小妾,心里很是得意和兴奋,于是邀请一群诗友词友来家里喝酒。席间故意让小妾来把盏,众人见了如花似玉的新娘,个个艳羡得不得了,就起哄一定要张老前辈谈谈80岁做新郎的感受。这老张头作艳诗本是拿手绝活,这会儿趁着开心更是张口就来: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意思是:我已经八十了,你才十八岁。你正是红颜如花,而我已经白发苍苍。把八十和十八倒过来念呢,我们还同庚呢,只是中间隔了一个花甲之年。嘿,老张头不愧老当益壮,这把年纪了居然一点不糊涂,抖搂起自家“韵事”来一套一套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瞅着老张头那个劲儿,苏东坡心说看我如何编排你,便脱口和上一首不无揶揄的打油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啥意思呢?十八的美丽新娘,八十的新郎,苍苍白发的老头和一个正是青春年华的小姑娘。(后面两句似乎有点污,大家可以自行脑补)洞房花烛夜,绣着鸳鸯的被窝里的那对人影,就像一树的白色梨花压在红色海棠上……
苏大诗人这首打油诗极具诙谐调侃之意,尤其是结尾那句“一树梨花压海棠”,堪称点睛之笔,既形象,又贴切。梨花色白,比喻老翁张先花白的头发胡须恰到好处;海棠红艳,形容娇艳欲滴的年轻女子别有神韵,一个“压”字真个道尽无数未说之语!
一句话把个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有意思的是,张先活了八十八岁,娶了18岁的小妾之后仅仅只活了八年,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小妾在短短的八年时间内为他吭哧吭哧地生了两男两女,我不否认老张的“英年早逝”可能与此还是有点关系的。张先去世的时候,这个小妾哭的死去活来,几年之后也郁郁而终。
明明是写闺中之乐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硬被人们误认为是意境悠远的写景诗,苏轼被洗白白了。
春宵一刻值千金
被误解指数:****
洞房花烛夜用来调侃好友张先“老牛吃嫩草”的名句“一树梨花压海棠”常常被人误以为是写景,那么,反过来想想,有没有原本是写景、后来却慢慢变成暧昧的艳诗呢?
其实是有的,而且这句诗的作者不是别人,还是我们可爱的苏东坡!它就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其出处是《春宵》一诗: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本来诗文的意思是说:春天的夜晚,每一刻都十分珍贵。花儿在夜里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在那楼台的深处,有些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夜色中弥散着细细的歌声和管乐声。只有夜很深了,庭院里千秋才不再摆动,四周真正恢复一片寂静。
这里的“春宵”,其实是指春天的夜晚,春夜越来越短白天越来越长,所以一刻值千金。早在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还有《白雪遗音·八角鼓·春宵一刻》就有说道:“春宵一刻,万金难夺。”
春宵,多么普通的词语,在历史烟云中,经过文人骚客的矫揉造作,有意或无意曲解,竟也赋予了良辰美景、洞房花烛的美好。换句话说就是,春宵本没有这层意思,说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这层意思。
对苏轼而言,“一树梨花压海棠”和“春宵一刻值千金”这两句诗被误读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恰恰反映了他不可多得的诗才。毕竟,这种对诗词截然相反的误读很少发生在同一个诗人身上,但苏轼却做到了。
*花闺女
被误解指数:***
梅花妆“*花闺女”一词的如今的意思,几乎人人都懂,指的是还没有婚嫁的女子,从另一种意义上看,也就是现在的处女。
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它本来的意思又是什么呢?宋代李昉等编撰的《太平御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南北朝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某年农历正月初七下午,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廷花园里嬉戏。过了一会儿,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卧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这时恰好有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纷纷落下,其中有几朵碰巧落到了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水渍染后,在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腊梅花样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使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娇柔妩媚。皇后见了,十分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着它,三天后才将其用水洗掉。从此宫女们争相仿效,这种妆容也被称为“梅花妆”。
据考证,历史上的寿阳公主生于年,卒于年。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说的这个典故。
后来,“梅花妆”流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或“额花”。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用红色和粉色等粉料用来装饰在额头的妆容,但无论颜色怎么变,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花。
那为什么不是莲花或者桃花呢?因为*花又指菊花,而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能保住贞洁。“*花闺女”一方面表示少女还没有结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灵纯洁、品性贞洁。
这种习俗直到金、元的游牧民族侵入中原以后,才慢慢消除。妇女们虽不再贴*花了,但人们仍把没有出嫁的年轻女子称为“*花闺女”。
在中国某些地方的农村,包括我的老家湖北监利,也会把*花闺女称为*毛丫头,*毛即女孩子两鬓的细小绒毛。在女子出嫁时,老人会用细丝线绞面或用白泥拔掉或剃掉新娘两鬓的绒毛,作为女孩成为女人的仪式。
待字闺中
被误解指数:**
在古代,名与字是分开使用的,只有到了成年之后才能取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这里的“冠”指的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礼,意思是说男子长到二十岁举行“结发加冠”的成人礼的时候,就要取“字”,这是对成年男子的尊重和避讳,以后大家就不能直呼其名了。
《礼记·曲礼上》说:“女子许嫁,笄而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又叫上头、上头礼,即改变幼年的发式,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从此代表成年了。这个时候的女子也只有名没有字,真正的字要等嫁到夫家以后由自己的丈夫取。所以说古代女子等待嫁出去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等着未来丈夫为自己取字,因此就有了“待字闺中”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