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诗韵飞扬张显学浅谈流水对
TUhjnbcbe - 2023/11/8 17:36:00

原创-12-:01·诗韵飞扬

刊头题字分别为河北、湖南著名书法家孟建国、张春芳老师墨宝

浅谈流水对

张显学

流水对的概念

王力先生认为:“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余德泉先生认为,“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有时“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

根据前人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概念:

流水对:是律诗对仗和对联创作手法中的一种。又叫“十字句”、“十四字句”,也叫“串对”。因为这种对仗方法,两句话就像流水顺势而下,贯连一气,故称之为流水对。

其特点是,组成流水对的两句话,都不能独立表达完整的句意。它不同于一般对仗出句与对句相互映衬的原则,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它所使用的词语构成对仗(不对仗的是流水句)。

流水对的八种关系

本章所举例句一部分是对联。

(一).连贯关系

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例:

1.曾经沧海千重浪,

又上*河一道桥。

(为节约篇幅,本文所引用的流水对略去作者——多为古人所作——注明者除外)

2.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3.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典型的合二为一句式。

4.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5.直从绝顶无穷眼,

俯瞰中州九点烟。(血琉璃)

本句可读作:直从绝顶,无穷眼俯瞰中州九点烟。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二).递进关系*

下联是在上联的范围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

例:

1.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

2.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羆

(三).条件关系

1:出句提出条件,对句说出结果。

例:

1.必须经得千般冷;

才可炼得一段香。

2.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2:上联说结果,下联则说行动。

例: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四).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例: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

(五).转折关系*

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当的好。

例:

已过半程临古渡,

忽生一念转长安。

(六).选择关系*

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

例: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七).因果关系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

例:

1.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2.春种千颗籽;

秋收万担粮。

3.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为什么莫愁前路无知己呢?哦!是因为西出阳关多故人。

4.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我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

5.未克红尘余一眼,

当然落发逊流英。(血琉璃)

(八).目的关系

半联表行为,半联表目的,意思是为某种目的而有某种行为,或进行某种行为以便达到某种目的。

例句:

1.欲呼樵子说山事(什么事?)

便携春茶到竹林(因为这个啊!)

或者倒过来上半联表行为,下半联表目的

例如:

2.劝君(做什么)更进一杯酒;

(所以)与尔同消万古愁。

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4.每将心事题红叶,

难得姑娘是可人。(血琉璃)

注:带“*”号的请仔细阅读《伪流水对》一章。

流水对的创作思路

首先要建立主题、考虑承接流转的方向。根据不同的上联,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根据上一章流水对的八种关系,创作对应八条思路。

一、顺承思路

上联的动作产生,接下来会是啥动作?

二、递进思路

在上联的情形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三、条件思路

达成上联的情形,需要做什么样的行动?

四、假设思路

如果发生这种情形,会引起什么事情发生?

五、转折思路

这种情形下,会有不同结果或动作产生么?

六、选择思路

上联的情形是最终目的或结果么?

七、因果思路

为什么会有上联的情形呢?

八、目的思路

出现这种情形,是想做啥?

下面举一些实例,看一下流水对该如何思考。

出句:

且把相思揉进纸

这个句子,可以带着这样的思路去考虑如何对句:

1、为啥要把相思揉进纸?

2、为啥不能朝朝暮暮相伴?

3、相思入纸,会留下什么?

4、如果不把相思写在纸上,会如何呢?

5、这份情感是否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

选取上述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下联描述的主题,讲顺溜了,就完成流水对句了。

且把相思揉进纸

好将浪漫遣成诗

目的关系流水对。

且把相思揉进纸

再将往事谱成歌

递进关系的流水对。

且把相思揉进纸

莫将一诺老成秋

选择关系流水对。

且把相思揉进纸

好托鸿雁送于君

目的关系流水句。

且把相思揉进纸

不留寂寞滞于心

选择关系流水对。

流水对句的关键真的不是字与词组的契合度,而是意的应对、承接、流转。

流水对的承接词及切入点

在流水对的应对中,有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承接词的选用。承接词不但决定了流水对的关系模式,也会影响联句是否流畅。

承接词大部分是以虚词为主,体现的是含有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的词组的合理运用。

犹记当年呵指夜

长陪陋室挑灯人

犹记、长陪,副动承接词

我在桥头歇脚唱

她于树下捣衣听

我在、她于,名介承接词

既有花香藏袖底

又添春曲入词中

既有、又添,连动承接词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虚词对,供参考使用。

1.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一去~独留一从~几度任是~不随徒令~终见但得~即是

可知~足资既定~笃信谁将~铺就

似听~几度幸有~但无不因~那得

谁知~又到莫道~自有但期~愧然

安得~招来但见~不知肯于~不堪

昔曾~自可纵是~从知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若非~会向似闻~恐是

自顾~空知试问~别意安能~愿借

欲试~惊看但恨~喜看但留~换得

纵然~依旧料得~莫是谁将~知侬

B:先实后虚

暗随~一任周览~犹存我亦~曾效

借问~总为亿昔~谁复寄语~莫因

自谓~安知还似~何如不惧~何辞

他年~莫望刚被~却教但觉~何曾

只为~岂因已是~况值只知~谁道

何似~未忍有愿~无缘漫道~岂缘

似闻~恐是莫道~只缘几度~也曾

尚想~徒怜岂闻~始信忽逢~顿觉

但见~焉知自是~何须誓欲~休将

犹自~何曾慢嗟~且喜未必~难为

但得~何须几处~谁家几日~一番

幸有~不须任是~也应尚有~应怜

莫向~何妨那知~从此时有~更无

何处~此间权借~欲凭

流水对的切入点(也就是关联点)

切入点的不同决定了下联或整幅对联的主题。同时,也会影响到流水对关系模式。

出句:

尚有秋鸿传远信

尚有秋鸿传远信

何须孤盏泪青衫

以书信可慰怀作为切入点,来应对成选择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

忙书锦字寄江南

以尚有的时效性作为切入点,来应对成递进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

不教白发念儿郎

以看信人为家乡的父母为切入点,来应对因果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

告知春节返家乡

以书信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应对成目的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

免教游子醉他乡

以看信人为游子作为切入点,应对因果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

亦升明月照家山

以秋鸿引起乡思为切入点,应对顺承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

却无尺素到轩窗

以鸿雁传书为切入点,应对转折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

才能絮语慰愁怀

以书信的内容为切入点,应对条件关系流水对。

通过上面这组例句的应对,大家可以看出承接词和切入点的选择,对于流水对的作用。

流水对在诗词中的作用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五言律﹞中联以虚实对、流水对为上。”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拓转诗意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它能够克服一般对仗的呆板、凝滞,具有生动、流转的特征,在动态中实现了匀齐美,让静止的双峰对峙变成流动的前波对后浪,让纸剪的鸳鸯化作游动的情侣,从而把对仗的美学效应推向极至。

例如:

1.七律·游东湖*处士园林

偶像东湖更向东,数声鸡犬翠微中。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

樵客出来山带雨,渔舟过去水生风。

物情多与闲相称,所恨求安计不同。

2.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伪流水对

本章对前述一部分流水对提出否定意见。

递进关系的对联并不是流水对,因为递进关系对联的每一则单联在意义上都是独立的。使用关联词“不但……而且……”与使用“既……又……”对于上下联来说没有本质的不同。

选择关系的对联不是流水对。选择关系的对联上下联的内容一正一反,也都是相对独立的,二者是正反并列。作者在正反二者之间肯定、支持和提倡正面的,否定、反对和鄙弃反面的,旗帜鲜明地作出一种选择,这正是反对的特征。

偏正关系的对联是否都构成流水对,也是值得研究的。例如转折关系复句属偏正式复句,亦不应归于流水对。如:

虽无彪炳英雄业

却有忠诚赤子心 

虽然使用了关联词语“虽……却……”来连接上下联,若把“虽……却”去掉后,联意不变。这副典型的转折关系对联的上下联均各自表达完整独立的语意,内容并非不可分割,因此归入流水对与其定义不符。所以,转折关系的对联当属反对。

只有上下联为偏正关系的对联才可能成为流水对,例如前文所述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对联。

当我们总是用复合句的眼光来审视独句联的时候,我们还会发觉,这些独句联的上下联大都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关联词语连接起来。如果能够用关联词语连接的对联就是流水对的话,流水对未免也太多了。

少时饱经磨难

老来不畏风霜

此联不论是用“因为……所以”、“既然……那么”、“如果……就”、“只要……就”,还是用“虽然……但是”连接,都语意顺豁;不论是理解为因果、假设、条件关系还是解释为转折关系,都不违背联意。那么,这副对联究竟应理解为哪一种复合关系?究竟是看成反对还是流水对呢?

我们认为,仅凭上下联之间可连接什么关联词语来判断对联作品属于哪一种对仗方式的做法,只能把我们引入歧途。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分析上下联之间的联意关系。以上面这副对联为例,上下联的内容是相反的,“饱经磨难”不是好事,而“不畏风霜”却不是坏事。而且,“少时”和“老来”也是相反为对。此联应属反对。至于两联之间用什么关联词语去连接,这在于读者自己。但是不管你把此联理解为什么复句关系,都不改变作品固有的对仗方式。

下面列举几个实例,学习一下杜甫是怎样创作流水对的:

犹闻蜀父老

不忘舜讴歌

这是一个省略了主语(即诗人自己)的单句,谓语是“犹闻”,宾语是“蜀父老不忘舜讴歌”。作者把宾语拆开,把“蜀父老”分到出句上,而把“不忘舜讴歌”作为对句,使出句与对句词性对应相同。出句与对句既对仗稳妥,又在意思上连成一脉,真像流水一样没有间隔。

不堪垂老鬓

还对欲分襟

“垂老鬓”是对老垂之人的具体描写,“欲分襟”是对离别的具体描写。“垂老鬓还对欲分襟”是“不堪”的宾语。垂老之人仍要经受离别的磨难,是为杜甫所不堪。作者把宾语拆开,把宾语的主语“垂老鬓”分到出句上,把宾语的剩余部分“还对欲分襟”作为对句。“还对欲分襟”是动宾结构。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遥怜”的宾语。

把宾语拆开,把宾语的主语“小儿女”分到出句上,把宾语的剩余部分“未解忆长安”作为对句。“未解忆长安”是动宾结构。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是“请看”的宾语,把宾语拆开,把宾语的主语部分“石上藤萝月”留给出句,把剩余部分“已映洲前芦荻花”作为对句。“已映洲前芦荻花”是动宾结构。

总体来看,在单句形式的“流水对”中,这种拆开宾语、使之分属于出句和对句的情况,在杜诗中居多,也是最为明显的流水对仗的形式之一。

读完本章后,有人也许会提出质问:既然认为有些联句不属流水对,那为什么前面还要将其列入流水对之中?其实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相当一部分人相信“八种关系”之说。

请读者自行评判。


  

流水对类型新论

流水对的类型二分法:单句流水对,复句流水对。前者指一联中两句一起构成一个单句;后者是指一联中两句构成一个复句。这种分类仅从形式出发,较为粗疏,并且忽略了意义,不可取。

分类应依据形式和意义两个标准。据此,流水对可分五个大类,各辖若干小类。


  一、一分为二型

因为诗词每句字数的限制而人为地将一个语法上的单句分拆为两个诗歌节奏句,而这两个节奏句又构成对偶,它们在语意上紧相连贯、不可割断,符合流水对的特征。我们将这种流水对类型称为一分为二型。此型又可分为三式。


  1.主谓分说式

按诗的节奏硬性地将一单句从主语后割为两部分。
  

由出句、对句构成的单句有时是判断句,可以不加“是”,如: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也可以加“是”,如:

由来巫峡水

本是楚人家

由出句、对句构成的单句有时是主谓谓语句,用来描写某种状况。如:

萧萧千里马

个个五花文

此式流水对中还有些复杂的情况。有时在主谓间加个状语,但还是主谓分说。如:

万里独归客

一杯逢故人

“一杯”不是“逢故人”的主语,而是它的状语。这一单句的主干是“独归客逢故人。”又如:

大小独当三百阵

纵横只用五千兵

这一单句的意思是:独当大小三百阵这样一件事总共只用了五千兵。“纵横”是状语。

还有一种句意未完的流水对,如:

使李将*,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在假设复句之从句中,为适应格律,将其主谓分开,并将假设连词拉进来一起构成流水对。而这个流水对只说了假设复句的第一分句。今将这种流水对附入此式。


  2.谓语部分分说式

此种流水对大多省略了主语,而其谓语部分较复杂,在诗歌的一个节奏句中容不下,故要分说。有两种情况。


  第一,谓语部分总体上是述宾结构,而其中的宾语又是一个主谓结构短语。于是在第一节奏句中的述语后只出现这个主谓结构短语的主语,下一节奏句才出现它的谓语。


  我们按宾语前的述语来分列例句。


  (1) 那堪,不堪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不堪垂老鬓,还对欲分襟

(2) 可怜


  可怜冲雨客,来访阻风人


  可怜刘校尉,曾讼石中书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 见,知,闻


  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


  宁知樵子径,得到葛洪家


  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


  (4) 岂意,何必


  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作乌有一先生

 何必招携之日,乃同御侮之时


  以上“那堪”、“不堪”、“可怜”、“岂意”、“何必”是带有能愿性的词组,其宾语则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的


  主谓短语。而动词“见”、“闻”、“知”的宾语也很长。


  第二,谓语是述宾结构,但其中的宾语是一个复句,流水对的出句只包括前一分句,要到对句中才出现下一分句。


  愿逢千日醉

得缓百年忧

由动词“愿”带上宾语的述宾结构,而其宾语为“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它是一个目的句,属于因果类复句。

愿君化彗孛

为我扫幽燕

“愿”的宾语“君化彗孛,为我扫幽燕”也是一个目的句。


  3.状语与句子的主干部分分说式


  在平常说话时,有些由介宾短语组成的状语,必须连着后边的动词一起说,不能有很大的停顿,但在诗赋中却存在将这两部分分说的对偶句。


  第一,表伴随的状语与主干句分说:

忽与朝中旧

同为泽畔吟

这一联为宽对。


  第二,表工具的状语与主干句分说:

唯将终夜常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还将两袖泪

同向一窗灯


  第三,表时间的状语与主干句分说:

蚁浮仍腊味

鸥泛已春声


  状语有表同时的:

正穿诘曲崎岖路

更听钩车格磔声


  状语也有表示从某一时点至作者当时的,即表时段:

自失论文友

空知卖酒垆

状语也可表示自某一时点以后的将来:

自从收帝里

谁复总戎机

此当为借义对,借“自从”之“自”为自己之自,以与下句“谁”对偶。


  也有表地点的状语与主干句分说的:

淼淼沧江外

青青春草生


  句子状语在前,停顿之后再说主干句。主干句虽然可以独立成句,但状语却不能独立,而这一部分又是先说了出来,因而就必然预示下面还有话说,从而表现出连贯性,构成流水对。


  二、过程连贯型


  表达在一个过程中先后发生、紧相接续的二事的连贯句。此型细分有三小类。


  1.在一个过程中,两事或两种状态先后发生,客观上是连贯的。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鸟从幽谷飞向谷外的乔木,对鸟来说实际上是一件事情,但分解开来说,于是就成了流水对。


  以上均未使用点明时间先后的词语,但都能成为时间连贯句。这是因为所述二事客观上是连贯的、分不开的。但对于人们在行动过程中先后作出的可以分得开的两件事,在表达时则需加时间词语:

已玩满川花

还看满川月

去掉“已”、“还”,则就成了平行对。可见,语境对加不加时间词是很重要的。


  客观上二事紧相接续,人们在顺次陈述出来后,又有足够的语境能使听读者明白其客观连贯,这时可以不加时间词:

遥遥去巫峡

望望下章台


  上面这类句子,没有加时间词,是因为有足够的语境。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语境,并不总是会被理解为流水对,所以,这一类流水对还是以加时间词为常态。如: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到洛阳


  在表述某一过程中先后出现的状态时,则必须加时间词才能使听读者明白其客观连贯,才能成为流水对。如:

一秋常苦雨

今日始无云

初淅沥以萧飒

忽奔腾而砰湃


  2.在人们的经历中先后发生的事

忽逢青鸟使

邀入赤松家

邀入应理解为“被邀入”或“邀我入”。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诸例反映的均是某一时间点发生了一件事,然后其后续或影响持续了很长时期,成了一种经历。


  有时,作者将不同的典故对偶起来以叙说先后发生的事,这时必须用时间词,才能成为流水对。


  


  3.叙述同一客体的同时发生的事或叙述同一客体在同一空间中的不同部分时分先后,即出现了叙述过程中的先后。


  同时发生:

月出断岸口

影照别舸背

月出则普照大地,所以,月从断岸口出来与月光照到离别之船客观上是同时发生的,但诗人是先观察到月出,然后才看到“影照别舸背”的情景,所以叙述出来时便有了先后。


  叙述同一客体在同一空间中的不同部分: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长易觉愁

萧娘的五官存在于同一空间,在视觉上是一个整体,但是,语言表达是线性的,自然在叙述上有先后。这个先后便是这一式流水对成立的基础。


  三、因果连贯型


  出句与对句所表二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因此而连贯为一体的对偶。


  1.因果句


  不用关联词: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危楼喧晚鼓

惊鹭起寒汀


  用关联词:

直愁骑马滑

故作泛舟回


  先果后因的:

一种鸟怜名字好

尽缘人恨别离来

“怜”是爱的意思,人们之所以喜爱“鸳鸯”,是因为人们自己老是遭遇别离,不像鸳鸯长相厮守。 

 

2.推断句


  以事实为根据推断事物间的联系,推理过程为:既有此事实,则有彼或无彼可能。


  

不用关联词的:

不能师孔墨

何事问长沮

欲为圣明除弊事

敢将衰朽惜残年

承恩不在貌

教妾若为容


  当然,也有用关联词的。

 

3.假设句


  有的不用关联词:

功名不早著

竹帛将何宣

这完全没用关联词,但假设性因果推断的意思是明确的。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也有用关联词的。


  4.条件句


  例句:

必须经得千般冷;

才可炼得一段香。


  5.目的句


  前举“愿君化彗孛,为我扫幽燕”之“愿”后部分就是一个目的句。


  6.择优推断句


  这一句式基于选言推理,它的推理过程大致为:存在A、B,因为A不好,所以,与其A,不如B。平常说话时一般只说出结论。

如:“盖念犬戎之难信,深恐狼心之或欺,与其有变以无备,孰若居安而虑危。”这一类不能不加关联词。


  四、词语粘合型


  由让步句构成的对偶,一般需要特定词语粘合,才能构成流水对。

纵有还家梦

犹闻出塞声

信有千丈清

不如一尺浑


  五、问答型


  1.正面回答式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旧好何由展

新诗更忆听

飞鸟没何处

青山空向人

客愁能几日

乡路渐无多


  2.延伸式回答


  有时对句提出问题时本身就已暗示了结论,这时对句无须正面回答了,但还是就其暗含的结论延伸开去,作了说明或评论等。如:

死去凭谁报

归来始自怜

孤身在外,假如死去了便无人报讯,这是不言自明的,对句于是便只是描写自己对这种可能后果的心情。

诗友及本人诗作中的流水对

文/沧海恩仇

月明沧海玉生烟,

独坐红尘八百年。

桃李春风环紫阁,

云霞秀水伴瑶仙。

妆成锦绣三湘去,

唤起相思一梦牵。

唯待明朝花色好,

关山长隔两相怜。

(过程连贯型)

谷雨(拙作)

久旱。晨起,云虽浓而无雨,遂作

永日长天云影飞,

百花零落绿初肥。

无形薄絮向谁乱,

多病浮萍难再菲。

惆怅非关春欲去,

分明只是雨相违。

空啼布谷对焦土,

哪个顾怜禾黍稀。

(因果型之推断句,或可看作主谓分说式)

风雨乎来忆少年(拙作)

步韵沧海恩仇《历尽沧桑不少年》

风雨乎来忆少年,

柳营一别梦犹牵。

云封大漠鹰飞绝,

雪拥昆仑马不旋。

纵使安边身九死,

直教故国月长圆。

可怜白发难堪酒,

乱落残红满钓船。

(一分为二型)

游老君山(拙作)

战友一行至老君山,峰高腿软,踟躇不前,望而兴叹,作《七律》以记。

秋露秋霜秋韵冷,

遥望山色白云中。

一溪浅浅一溪碧,

半岭苍苍半岭红。

尚若徘徊愁鸟路,

终难浩荡沐仙风。

不知何处青牛去,

老子犹存谁可通?

注:老子即《道德经》,非李耳。

(因果连贯句)

乘快艇畅游丹江水库(拙作)

云卷云舒雁影高,

秋风丹浦韵骚骚。

扁舟一入江湖小,

白浪便从胆气豪。

欲借长竿寻绿屿,

坐看斜日钓金鳌。

兴阑游罢旧来处,

几点苍苔几野蒿。

注:丹浦,丹江之滨。

(过程连贯型)

本文多摘于网络,挂一漏万,在所难免。限于本人水平,倘有谬误,敬请方家不吝教正。

文中书法作品为河南郑州书法家任万全老师的墨宝,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特别感谢。

作者简介

张显学,河南新野一田翁,50后,退伍老兵,爱好诗文歌赋,捋锄的手偶尔握笔。多年的村居生活不改其志趣。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韵飞扬张显学浅谈流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