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行事不能成为作恶的借口,更不能代表无罪!理解原谅是人情,痛下杀手是本分,更何况《水浒传》中为虎作伥的小人物有几个不是奉命行事?当然了,武松说好实话实说就留那小厮性命,结果出尔反尔,这点多少有点不讲武德。
那么是什么让直爽坦荡的武松言而无信呢?个人觉得与当时的境况、怨恨的积累以及武松的性格息息相关。
血战飞云浦武松看起来粗犷,实际做事考虑得比较周全,同时极具洞察力。比如在为兄长报仇时,虽然手刃潘金莲、西门庆触犯了律法,但是他晓得找与此事不相关的邻里到现场目睹全程,以此为证。再比如同样在大树十字坡下的孙家店,鲁智深被麻翻差点丢了性命,武松却一眼看破玄机,最终还和张青、孙二娘夫妇化敌为友,成了生死兄弟。
武松不止一次刺配和坐牢,从来没有人会对他冷言冷语甚至出言咒骂。原因无他,武松虽然有罪,但他的行为很容易激起底层小吏的尊敬与同情,毕竟“打虎”武松的大名不是盖的。但是此次负责押送武松的两个官差从一开始就将施恩的贿赂“拒之门外”,话里话外对武松不止不敬,甚至还带有嘲讽、鄙视,可以说是以一种看将死之人的姿态在看武松。事出常态必有妖,连施恩都看出苗头不对,所以暗中告知武松多加谨慎,连衣服和盘缠都准备好了,以备不时之需。那么以武松的洞察力怎么可能看不出反常?起初他是抱着敌不动我不动的心态,想看看对方到底搞什么*把戏。
可是到了飞云浦,武松发现了凶险,自己带着枷锁,几个差人各执兵器,若是突然发难,便是自己有通天之能怕也要阴沟翻船,既然确定了几人欲治自己于死地,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主动出击,将几个腌臜小人一一解决。
尽管最后一位龙套小哥被武松连吓唬带忽悠说出真相,但是武松依旧没有手下留情。之后便赶回孟州,先是杀了张都监三个罪魁祸首,接着又将其满门屠戮,包括那个所谓未过门的妻子玉兰。之后于墙壁上留下大名,扬长而去。
接连变故与打击为何并非嗜杀之人的武松会突然狂性大发,对张都监一家鸡犬不留?要知道当初武大郎之死让他悲痛欲绝,却只是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连王婆都留下了性命。但是这一次却无论男女老幼一律屠杀干净,个人认为这和近期的接连变故息息相关。
武松打虎之后做了都头,又和哥哥重逢,好日子似乎要来了。偏偏嫂子不贤,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在王婆的怂恿下药弑武大郎,让武松失去了世上唯一的血脉至亲,这一打击对武松不可谓不大。
被发配之后,武松沿途与张青、孙二娘结识,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温暖。到了孟州又被施恩待若上宾,这些对于失去至亲不久的武松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随后张都监表现的对他也很器重,甚至要为他娶妻,这让武松生出了安定生活的想法,可以说种种好事接踵而至,几乎拯救了武松悲伤的心。
人就是这样,没希望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他感到绝望时给予他希望,随后又亲手将他推入深渊。张都监的算计对于武松而言就是如此,当他在飞云浦得知从始至终这都是张都监三个的阴谋时,多时积累的负面情绪瞬间爆发,可以说这件事对武松而言相当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乎他不顾信义,杀死了这几个所谓奉命行事的小人物。
气氛到了,心态也崩了,即便武松违背了守信重诺的人生信条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谁都不是圣贤,情绪失控并不奇怪。
武松的快意恩仇《水浒传》属于战争类小说,所以多数时候表现的都是战场混战与斗将。武松在这点显得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他的定位更接近于江湖豪侠,而不是沙场战将。
江湖豪侠讲究的就是惩奸除恶、劫富济贫,时不时为被官员、富商压迫老百姓“当家做主”。而武松不是个有城府、藏得住事的人,讲究的是“快意恩仇”,所以大开杀戒是符合施耐庵对武松的人物设定的。
当时的情况是几个差人欲致武松于死地,结果被武松凭借逆境爆发将他们反杀,至于最后那位的实话实说,不过是为了保命,而非良心发现,这种情况坦白却未从宽也在情理之中。
奉命行事并不等于无辜由于这一段杀得太狠,所以不少朋友认为武松暴虐嗜杀,因而遭到诟病。实则武松血洗鸳鸯楼依旧可以从律法的角度解释清楚。古代向来对罪大恶极之人有抄家灭族的刑法,甚至连坐被看做常规操作。对差点被害死的武松而言,张都监三人罪不容诛,足以判处灭九族之大刑。而武松在这过程中扮演的便是一位审判者和执行者的身份,尽管他没有执法权,但在道理上是说得通的。
而那个告知真相依旧被杀的可怜龙套同样不无辜。如果说张都监的家眷是死于连坐,那么这些奉命行事的起码属于从犯,而不是说因为害怕而“招供”就可以将功折罪。
武松非杀不可的理由除了上述种种解释得通的客观条件,武松也有非杀龙套小哥的个人理由。尽管他告知了武松实情,但那是迫于形势。如果武松放走他必定后患无穷,因为不用想也知道,一旦被其走脱,必定会回去报信,那么武松再想报仇就势必登天,甚至搞不好还要再被算计一次,毕竟论算计和心机,武松和张都监他们根本不是一个等级,要报仇只有趁他们没有防备时发动突袭,所以说机会只有这一次。
我们常说“死道友不死贫道”,更何况武松面对的是想杀他的敌人,若是一时心软坏了全盘大计,甚至让自己有生命之危,岂不得不偿失?妇人之仁可不是打虎英雄该有的性情。
结合种种原因和整个事件的经过看,龙套小哥死得并不无辜,甚至可以说罪有应得。而武松出尔反尔看似落了下乘,但如果把武松想象成一个审判者,在那个年代为了破案,对犯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甚至连蒙带唬都是常规手段,没有谴责的理由。
总的来说,单论飞云浦一事,武松杀人犯法不假,但有理有据。反倒是看似可怜的龙套小哥并不值得同情,甚至死有余辜。要怪就只能怪他拜错了师傅,站错了队,与人无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