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清朝的酒令文化雅令式微,通令风靡
TUhjnbcbe - 2023/10/17 18:4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首选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酒令小史

清朝的酒令文化

文:枯木

(续上)

上文谈到,由于明代废除榷酤制度,允许民间自由酿酒,酒税甚少,因而酒业发达,异常繁荣。从而使得酒(令)文化迅速普及到广大乡村,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寻常百姓,宴饮聚餐,必行酒令,酒令文化是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

到了清代,酒*制度经历了先宽后严、再放宽再从严的四个阶段,并且对酒进行分类和分地域管理,其中主要是在北方限制烧酒(烧锅)酿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度白酒的发展,从而使得北酒逐渐没落,而技术和产地向南方转移,从而促进了南酒的兴起和繁荣。

然而就酒令而言,到了清朝,不但没有因为酒*制度而减缓发展,反而更加普及,并且关于酒令文化的书籍文章要比以往朝代更多更详实。不过在形式和内容上略有改变,那就是以前士大夫流行的雅令逐渐式微,有的酒令甚至逐渐消失,而简单好学、通俗易懂的酒令得以迅速传播和普及。

一、清朝关于酒令文化的书籍

清朝关于酒令记载的文章书籍较多,诸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梁章钜的《归田琐记》、*九烟(周星)的《酒社刍言》、袁枚的《随园诗话》、東山居士的《西廂酒令》、石成金的《快乐酒令》、郎廷极的《胜饮编》、俞敦培的《酒令丛抄》等等。

其中最有趣味性并且对研究清朝酒令文化有很大贡献的书籍,当属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的《石头记》(《红楼梦》),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记述了豪门家宴行酒令的众多场景,诸如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第四十回、第五十四回、第六十二回、第六十三回、第七十五回章节都有精彩展现,而且形式多样,雅俗兼备,可以说真实反映了清朝隆盛时期的酒令文化。

而内容最丰富详实完备的书籍当属出版于光绪三年(年)的《酒令叢抄》,是研究古代酒令的重要资料。编纂者为俞敦培,字芝田,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同治年间曾官至乐平知县。作者搜采辑录古今雅俗酒令合计则,并加以分类整理,是酒令文化诞生以来最为全面系统阐述的专业书籍。

《酒令丛抄》将酒令分为四大门类,即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四大类:古令是指古代所遗酒令,清代大多不再流行;雅令是指“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筵构思”之文雅酒令;通令是指通行之令,游戏性强,大多须借助骰子、牙牌等器具或手势比划进行;筹令是指用“筹”(令签)才能行的酒令。《酒令丛抄》由于是系统整理,分门别类,详实完备,对于后代研究清朝晚期酒文化,以及继承和传播传统酒令文化,具有很大的贡献。

二、清朝酒令文化的特点

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由于其民族文化偏于一隅,缺乏系统性的支撑,再加上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大的惯性力,使得统治者在文化潮流面前苍白无力,诸多努力付之东流。诸如刚开始强令剃发易服,学习满文,强调尊卑“三叩九拜”之礼等。然而随着时间流逝,都成了表面文章,骨子里还是汉文化在支撑,可以说是对汉文化的全盘吸收和继承。别的不说,就连历代皇帝都对汉文化都崇拜不已,以至于到了清晚期,会说满语的寥寥无几,因而不得不舍弃掉自己的民族语言。

归结到酒令文化上来,由于对汉文化的崇拜,一些前代的酒令形式,即便是民间已经不流行,然而皇亲贵族依然玩的不亦乐乎,因而传统酒令文化大多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同前期一样,清代宴饮行酒令,程序为先设一令官或者觞*,自饮令酒(一杯或三杯),然后行令,无论令官出什么酒令,令出必行,必须遵守,否则罚酒。譬如《红楼梦》第四十回令官鸳鸯说:“令大如*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正如清许应鑅在《酒令丛抄》序言所讲:“立监佐史,密纠察于欢时;扬觯飞觞,抖森严于酒律。”

不过酒令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因而清朝的酒令文化虽然延续传统,包罗甚广,精彩纷呈,然而也具有自己的时代特色,简单来说大致有四个特点:第一,酒令文化由北向南偏远地区快速传播;第二,繁文缛节的酒令形式成了极少数权贵的自斟自饮;第三、清中期以前雅令尚为流行,到了晚期基本上以通令为主;第四,手势令得以风靡,新酒令层出不穷。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概述。

三、酒令文化由北向南偏远地区快速传播

这和清朝的酒*制度密切相关,由于清朝中前期实行比较严厉的限制北方烧锅酒制度,中晚期又开征烧锅税,使得酿酒工艺技术不得已从北向南发展,一些偏远地区酒业得以迅猛发展。这里需要说的是,在清代北方华北中原地区以烧锅为主,原料多为高粱,俗称“烧酒”或“北酒”;而南方江浙一带以*酒为主,原料多为大米、小麦,俗称“南酒”。

清朝的酒*制度,使得北酒受阻,南酒产量激增。然而由于烧锅蒸馏技术工艺先进,并且纯度较高,口感清冽,为广大酒徒钦羡之物。况且清朝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却鼓励流通交易,经商成风,于是北方不少商人从家乡带着技师和先进工艺,在西南偏远地区播种高粱,偷偷酿造烧酒,这也使得当时比较贫瘠的云贵川一带,成为北方烧酒的第二个根据地。而随着北方烧酒向西南地区挺进,北方酒令文化也得以迅速传播风靡,成为当地酒文化的一部分,代代延续。

四、繁文缛节的酒令文化逐渐式微

(清初投壶)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说过,投壶是古代酒令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酒令形式,早在先秦时期就风靡宫廷,到了宋明时期更是异常繁荣,以至于王安石还著述《投壶新格》进行改革,明代出现了众多投壶高手,可见投壶受人欢迎程度。然而,投壶酒令到了清代却逐渐式微甚至逐渐消失,这点可以从清代众多和酒令有关的书籍中看到,诸如《红楼梦》和《酒令丛抄》中关于酒令记载非常多,可是却基本没有提到在前代非常流行的投壶酒令,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投壶过于注重过程礼节和比赛性质,繁文缛节,规矩较多,计算麻烦,一般人很难掌握和了解,况且要求宴会有较大的场地,这就使得投壶酒令只有皇亲贵族和权贵士大夫才有兴趣和有能力去玩,极大地限制了投壶酒令的传播。

再加上清朝属于少数民族统治,明令禁止官员在节令与喜庆日(婚庆宴会除外)之外举办宴会(事实上屡禁不止),至少表面上规定如此。因而虽然不少官员宴会成风,也不愿意过于招摇,因而投壶逐渐成了少数达官贵族的自斟自饮,这就是为何在《红楼梦》和《酒令丛抄》中都没有提及投壶酒令的原因所在。

(清乾隆时期铜投壶)

然而,也不是说投壶在清朝就消失了,反而还是有少数拥趸,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乾隆皇帝专门赋写了几首关于咏叹投壶的诗,并且现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投壶亭还有乾隆时期六只铜投壶文物可以证明。另外也有一些文人吟诗作赋提及投壶,比如明末清初词人陈维崧有《醉花阴》(夏日小有堂中,看邱近夫、朱致一、叶九来诸子投壶)一词记述了友人在一起投壶情景。词人朱彝尊《永嘉除日述怀》有“女长工剪彩,男大学投壶”句,都说明在清早期投壶还有少数人在玩,然而到了清晚期,关于投壶的记述鲜有记载,可见这个酒令形式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除了投壶,另外一些难度较高的酒令形式也逐渐消失,诸如“即席赋诗”、“回文反覆”、“射覆”等酒令形式。这不是说清朝整体士大夫阶层文采不如前代(虽然也是实话),而是由于清朝文字狱的肃杀之气的影响,以及清朝文学形式流行楹联(对联)有关,因而对对子成了酒令文化的一大特色。

五、前期雅令,中晚期通令,筹令一直受欢迎

酒令诞生于先秦时期的礼制文化,讲究礼仪和需要财力支持,因而历来都是代表了皇亲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宴饮习俗。到了唐宋以后,随着经济日趋繁荣,逐渐在民间蔓延开来。到了明清时期,行酒令风靡乡村巷陌,而对于大多数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下层百姓,繁文缛节、佶屈聱牙的酒令形式难以开展,因而使得简单易学的酒令得以推广和普及。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俞敦培的《酒令丛抄》分类略有瑕疵,因为从清朝的其他著作来看,其所谓的通令、雅令和筹令是相互交叉的,并且有些古令并未消失,应划为雅令,而筹令里面包含不少古令和雅令等等。比如在《红楼梦》中,贾府宴饮行酒令,往往既有当场吟诗作对,因而不能简单地去划分。

笔者认为,应当这样区分:诸如需要当场创作,考验临场才气和机敏度,诸如吟诗作对、词牌典故、天文百科等等,涉及到文学才艺和文化素养较强的酒令皆称之为雅令;而投骰子、拇战(手势令)、拍七令、讲笑话、唱小曲、作动作、羯鼓传花等等,不需要怎么动脑子的酒令称之为通令;用制作好写上文字的令筹、签卦、纸牌等酒令,趣味性强,则统称为筹令;当然也可以把雅令和筹令统称雅令,和文字较少关联的其他酒令称为通令,似乎更为妥帖,当然这是个人看法。

如果这样划分,那么就清代而言,中前期雅令尚为流行,随着通令的普及,在晚期逐渐占了上风,而令筹因为其趣味性知识性,以及简单易行,因此则是始终贯穿整个清朝酒令文化,只是制令人不同,内容不同,包罗众多,千变万化,诸如在《酒令丛抄》中就收录了《西厢记》、《红楼人物》、《饮中八仙》、《花名令》、《名士美人令》等等。

六、手势令得以风靡,新酒令层出不穷

清朝酒令形式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手势令得以风靡。主要是由于手势令简单易懂,一学就会,趣味性强,并且可以活动关节,散发酒气,活跃气氛,提高亲和度等优点,因而在广大百姓之间迅速传播,甚至在士大夫阶层也逐渐流行,这在《红楼梦》中有多处描述,如第六十二回:“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猜起拳来”,“大家又该对点搳拳,这些人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等等。

手势令前面介绍过,源于唐代,到了明代称为拇战,清代又称为豁拳、搳拳、揞拳、猜拳、划拳等等。规则就是用双方的手来比划,或者合起来计算,或者按照规则分出胜负。清朝手势令演变的形式多样,我们简单介绍几种。

1、豁拳

在《酒令丛抄》中,豁拳有多种形式,然而基本规则是应对二人所出的指头相加,和嘴中叫的数目相同则为赢。可是规矩却不一样,诸如连环拳(本人左手和对手右手划拳)、赢通关拳(赢了所有在桌上人)、通关令(和所有人都划拳一次)、霸王拳(负者起立)、对坐猜拳、走马拳(依次划拳)等等。

2、哑拳

在《酒令丛抄》中,哑拳令只是其中之一,指的是二人划拳,不许出声,第三人喊和判定谁赢。而我把所有不出声的划拳都叫做哑拳,诸如五行生克令(大拇指为金,,食指为木,,中指为水,无名指为火,小指为土。两人相对,同时出拳。分胜负规则: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令(大拇指为蛤蟆,食指为蛇,中指为蜈蚣,无名指为蝎虎,小指为蜘蛛。两人相对,同时出拳。分胜负规则:蜘蛛吃蝎虎,蝎虎吃蜈蚣,蜈蚣吃蛇,蛇吃蛤蟆,蛤蟆吃蜘蛛。)以上两种到现代演变成“大压小拳”和“杠子老虎鸡虫”。

3、骨牌令

《酒令丛抄》的第三类通令中,骨牌令(牙牌令)占据了一半的篇幅,都是借助用骰子(六个点)和32张骨牌(牛骨制作)或牙牌(象牙制作)道具,按照点数或者花色取胜,花样繁多,后代则演变成*博形式,这里就不赘述。

4、拍七令

拍七令为清代新的酒令形式,《酒令丛抄》记录:“从一数起,至四十九止。按座顺数,明七拍桌上,暗七拍桌下,误者罚,此旧法也。近见有行此令者,有明七拍桌暗七笑,逢五逢十打一炮之法。又有左手拍则左邻接,右手拍右邻接,误者罚。皆所谓变本加厉也。”拍七令在当时被创出来后,因为简单通俗,基本没有难度,因而很快就风靡酒桌上,到如今依然在流行。

4、拧酒令儿

除了《酒令丛抄》中收录的诸多酒令外,拧酒令儿在当时也比较多见。拧酒令就是指用木头或陶制的人偶,重心在底部,行酒令时,命人使其旋转,当其旋转停止时,手指向坐席上的那位宾客,就要据酒令而饮罚酒。拧酒令不是明清特有,而最早是隋唐时期,从西域传来,因为人物形象是胡人样貌,最初叫酒胡子、劝酒胡或指巡胡,宋代叫捕醉仙,到了清代叫不倒翁、酒令儿或拧酒令儿。

对于拧酒令,唐代诗人卢注的《酒胡子》有详细描写:“同心相遇思同欢,擎出酒胡当玉盘。盘中臲卼不自定,四座宾客注意看。可亦不在心,否亦不在面,徇客随时自圆转。”唐末五代诗人徐夤的《酒胡子》有:“红筵丝竹合,用尔作欢娱。直指宁偏*,无私绝觊觎。当歌谁擐袖,应节渐轻躯。恰与真相似,毡裘满颔须。”宋代窦革的《酒谱·酒令》有:“今之世酒令其类尤多,有捕醉仙者,为禺人转之以指席者。”然而在以前拧酒令并不多见,到了清代就比较寻常了,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薛蟠带给薛姨妈和薛宝钗的礼物中,有“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其中酒令儿就是指拧酒令。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三十三》中记载:"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做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

七、小结

由上就是关于清代酒令文化的简单介绍,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少数民族统治以及文字狱的肃杀之风下,文化开始收敛和内卷。就酒令文化而言,仪式上,由繁文缛节向简单方便过度;内容上,由现场发挥考验文化素养的雅令,向不动脑子直接用筹令或手势令等通令替代过度;数量上,远远超过了过往传统酒令文化的数量。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国门洞开,西方文化侵袭,使得传统酒令文化到了民国以后,雅令筹令等基本荡然无存,我们下文再谈。

(未完待续)

-12-9榆木斋

主要参考书目:

《清实录》

《续清文献通考·征榷考》近代刘锦藻编撰

《清史稿》民国赵尔巽主编

《红楼梦》清曹雪芹撰写

《胜饮编》清郎廷极撰写

《酒令丛抄》晚清俞敦培编撰

《诗韵》(网站)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朝的酒令文化雅令式微,通令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