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只读了一遍,稍有感触的地方前前后后多读了几遍,却也得个浮毛,通篇被情迷了眼。按照曹雪芹的写作原意,我就是个只看到王熙凤面相的色贾瑞,还不明白红楼梦应该如何看,如何看透,可我才二十来岁,理应看不透。
关于情,贾芸和红儿,两人皆是卑微,发端细微,并无才子佳人之说,又无结果可寻,叫人念念不舍。尤三姐和柳湘莲,尤三姐完全是久经情场历练仍葆少女初心,可是古代女人若是风流一等人必是可怜一等人,自然得不到男人怜爱,波折惊情。书中还有几段被贾家耽搁拆散的短命鸳鸯,往往一笔带过,更叫人觉得古代的容理难容情的恐怖。宝玉黛玉,前八十回写得含蓄揣摩远近亲疏的心里很有小女儿感,但两人发乎情止于礼,心中求个一个有意一个有情便可,从不敢说得明白。
前八十回,宝玉也只说了一个“你放心”三个字,到了后四十回,黛玉如吃了春药般,直白露骨得让人觉得可怕,毫无原文的意蕴。宝钗到底喜不喜欢宝玉?我认为是有点的。但宝钗不似别人(黛玉)那般情痴,她不是自小与人一块长大,通达情理,如果说林黛玉是看不透,那薛宝钗是看得透的人,情爱之事的纠葛可能并不多想,她应该遇见比宝玉好上百倍的男人。其他的情,特别是宁国府和其他的男人们的情,自然只是身体肉欲之欢,求得是瞬间厮守,不足为提。
少读名著简介,名著通读,名著缩写版之类的书。一本书之所以成为名著,往往不在于它的情节离奇诡谲,而是语言,对于人物的描写丰满。既是如此,黛玉不止尖酸刻薄小女儿气,王熙凤也不只是人狠心刁钻,也有同情体恤之处,袭人也不是事事耿直处事妥当,通篇人物是有瑕有玉的。
我对人物的喜好一开始有排名有前后,后面慢慢淡了下去。前面受不了黛玉小气事事伤感看不透,但也觉小事有看得见的通透之处。宝钗不消说,豁达大度看事通情理知事故,我原认为她与宝玉是极般配的,但后一想,宝玉实在配不上任何一个(袭人可能还好)说白了宝玉算好的,贾府除了贾*担得起传统家长的威严秉正,其他哪个男人立得起来。探春有点小凤姐的样子,不囿于庶出身份,做事说话练达。惜春真的有点像我们现代的小年轻,冷面冷心。史湘云,可爱,太像个憨气娇态的小男孩。香菱,真的可怜又可爱,把衣服弄脏那节真叫人觉得太憨了。
我最喜欢的当然还是芦雪广那一处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宝琴抱梅宝玉站后的美景。
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文字的绵密,情感丰沛,人物举止言谈的具体恰当让人叹为观止,只是一页几百字,看得叫人出神,要仔细反复地看。
遗憾的是前十回看的快了,判词和诗句没耐心看完,匆匆而过。还有书中的名字并不难记,关系也不怎么混,看到四十多回时,贾家的“文”字辈,字辈的关系一点出来就好记了,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不只是服务于情节,甚至引导情节发展,我是你的谁,决定我可以决定你多少。
红楼梦其实妙在很多地方,看得最清楚的当然是那些来来往往的人和发生的事情。然而这些人说的话,他们说话的拐弯抹角,步步叠进,话到意尚留住,该说的说尽,不该说的你体会,真的中国独一套,作者现实生活中该是个多聪明的人啊。总让我觉得读完红楼梦后自己说话也变得聪明些。
曹雪芹的思想其实蛮接近现代人,有些方面甚至比现代人更看得开,他的女权思想对女人的尊重,让人敬佩,对男人的鄙夷不屑也觉得很有意思:少女是最好的,一旦结婚,招惹了须眉浊物的俗气,也变得俗气可憎了,成了那些婆婆妈妈。
续作不必要看得那么仔细。如果你自认为你看得出来前八十回有多好,那么后四十回很多部分其实不用看的,因为实在差太多了。
还有中国式家庭如果要复兴家族,或者创立家业,那么秦可卿说的已经很明白了,置田产,抓好教育。另外说一句,前八十回,秦可卿姐弟临终前对于贾家人都有勉励要求其图志的话,也蛮有意思的。
还有许多人物:迎春,元春,李纨,晴雯,贾环,彩霞,金钗,贾母,平儿,贾珍,贾琏,贾蓉,邢岫烟,紫鹃,刘姥姥,蒋玉菡……他们形象丰满,都给过我感动,惊奇,都很好,只是看完之后,觉得不可名状的悲痛感常常笼罩他们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