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川渝人无辣不欢,外地人只能围观,于是宾客
TUhjnbcbe - 2023/10/6 20:54:00
公益中科 http://m.39.net/news/a_6213625.html

东拉十八扯

最初船工们用瓦罐来吃火锅,

后面沿街叫卖的小贩换成了大洋铁盆。

曾经为了拼桌吃饭方便,九宫格出现了,

后来为了招待外地朋友,鸳鸯锅出现了。

01偶然出现的火锅与专门发明的鸳鸯锅

船工们跍在码头边上吃自制火锅的时候,或许咋个都想不到,他们面前土钵钵里的食物会在未来的一百多年里,成为一道风靡全国的美食。

火锅的发源地一直地众说不一,有说乐山码头的、有说泸州小米滩的,还有说重庆朝天门的。如果我们沿着长江航道一路追寻下去,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火锅其实在长江沿岸各个城市之间击鼓传花。火锅的雏形在不断传递的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种子,生长出了诸如毛肚火锅、鹅肠火锅、鱼头火锅、酸菜鱼火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火锅新品种。

火锅的发源地或许有争议,但是鸳鸯锅的起源却是毋庸置疑地属于重庆。

成都当时有本叫《风土什志》的杂志是这样描述彼时吃火锅的情景。

“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肝、肚切成小块,于摊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摊头移到桌上。”

《风土什志》是本很有趣的书,讲述了许多民国期间风土趣闻

毫无疑问各种文字资料都记载着,重庆火锅最初的模样都是九宫格。

“九宫格”顾名思义就是锅里有九个格子,最初在小摊摊上是一人吃一格,后来搬到店铺时候这种吃法沿用下来,用不同的格子来涮煮不同的食物。

固执的老饕会对每一个格子的用法斤斤计较,绝对不允许其他人胡乱倒东西进去。九宫格里每个格子的火候温度都不一样,每一格都有自己的涮法。最中间的格子永远属于毛肚鸭肠腰片这种熟得快的菜,正东正南正西正北的格子温度稍逊,适合来煮*喉嫩牛肉等两三分钟能熟的食材。而四个角落的格子油温最小,最适合来煮坨坨肉、血旺等需要长时间煮的菜。有心人会偷偷在属于自己的角落里,放上几个鹌鹑蛋等待煮到变色,底料的香味已经完全渗入在小小的蛋中,最是美味。

(图片源自网络)

那么鸳鸯锅是啥子时候出现的呢?它又何德何能与九宫格分庭抗议呢?

鸳鸯锅的出现大概要从重庆火锅已经风靡全国时说起。

那时候重庆火锅已经成为了重庆的美食名片。全国各地来重庆经商旅游的人都会尝试一下,但是大多数人却很难全盘接受重庆火锅的麻辣味道。

这时候有个叫何永智的人想了一个办法,她自己动手在锅的中间做了一块隔板,红汤和清汤分两边。但是这个创新并不成功。她当时做的隔板与锅齐平,先沸腾的红汤总是溅到清汤里串味。

(图片源自网络)

后来有一天何永智和丈夫廖长光在朝天门看到长江和嘉陵江在此汇合。两江之水浩浩荡荡,但是汇合后却不混杂,呈现一种泾渭分明的样子。他们俩受水线的启发,又结合了八卦图的模样,将隔板改成了“S”形,于是我们熟悉的鸳鸯锅就出现了。

(图片源自网络)

鸳鸯锅一出现就风靡整个重庆。这种火锅不仅适合本地人,也迎合了外地人。但是问题又来了,坐在红汤方向的人想要夹清汤锅里的菜并不方便。即使夹到了,菜在移动的过程中也会滴下汤水导致串味。发明鸳鸯锅尝到的甜头的何永智准备继续改良,这次她是看到女儿作业里的“大圆套小圆”的几何题受到启发,于是鸳鸯锅的升级版“子母锅”就问世了。

(图片源自网络)

子母锅的模样就是中间一小块白汤,四周被红汤包围。只是我们习惯地将红白两味的锅底叫做鸳鸯锅,并未做特别地区分,所以子母锅的名号不显。

顺便一提,发明鸳鸯锅和子母锅的何永智就是重庆小天鹅火锅的总裁。对头,就是那个市值近亿,号称重庆火锅第一品牌的“小天鹅”。

(图片源自重庆小天鹅火锅

1
查看完整版本: 川渝人无辣不欢,外地人只能围观,于是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