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感悟先贤之伟大。
《红楼梦》虽是一部小说,但它同时又像一本百科全书,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清代民俗的资料。其中展示的一幅幅丧葬图,真实地再现了清朝时汉族与满族丧葬礼仪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各种习俗。
清朝的殡葬习俗
清朝时盛行的是土葬,儒家认为身体受之于父母,不能毁伤。土葬仪式全过程大体上分为殓、殡、葬三个阶段。验,即人死后装入棺材中。这一阶段包括招*、报丧、入殓三个仪式。《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尤二姐吞生金自尽,“文之生应诺,写了殃榜而去。”这里的“殃榜”就是古代招*仪式的简化,即请阴阳先生把死者的名字、年寿及招*复归的话写在文书上,以表达惜别之情。报丧,是招*之后的仪式。第十三回秦可卿死时,通过“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来报告宁府中有丧事,这是根据“神三*四”的说法。入殓,就是给死者穿好寿衣,装入棺材。入殓必须择吉日而行。
《红楼梦》第十三回“贾珍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尤二姐死时也有“卒于今日正卯时,明日寅时入殓大吉”。可见择吉日入殓是很有讲究的。入殓还有许多仪式,如第七十二回凤姐言语中:
“我又不等着衔口垫背,忙了什么”。这里的“衔口”是指给死者口中含着珠玉或米粮,让死者在阴间享受;垫背则是往死者褥下放钱物、柴草之类的东西。
《红楼梦》之曹公笔下的殡葬习俗
殡,是指验而未葬的阶段,主要仪式有哭灵、哭俑、供祭三个部分。关于殡的地方,秦可卿停灵于会芳园登仙阁,尤二姐停灵于梨香院正房,老太妃则在天内偏宫。可见清代视死人仍是家中主人。秦可卿死时,凤姐吩咐四十个奴仆分作两班,轮流哭灵,这里体现了封建孝道的礼法约束及其虚伪性。哭俑,是在死者灵前哭着舞蹈。这是为了取悦死者灵*,要求它庇护家族。在《红楼梦》中,哭俑由一整套超度灵*的仪式所代替。第十二回贾瑞的丧事上,便有入殓后第三日请和尚念经的仪式。第十三回中,作者对秦可卿的“七七作事”作了详尽的描述,其宏大的规模也反映了贾珍与秦氏的不正常关系。至于供祭,就是把祭祀的物品放在灵前。秦可卿灵前供祭品是“香、灯、饭、茶”。第六十九回中贾琏为尤二姐烧掉衣物,这个习俗叫“烧饭”,本是女真族的旧俗。古今共有的是烧纸钱,像秦可卿丧事“戌初烧过*昏纸”,秦钟丧事时“宝玉去吊纸”,宝玉祭晴雯时“焚帛奠茗”等。
葬礼见身份
丧葬礼中,葬礼是最隆重的。葬礼的仪式主要有告别、送葬、入葬等。告别先是辞灵,给死者立灵播、歌功颂德,洒酒祭奠。秦可卿的灵播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浩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显耀之词长得让人不耐烦。辞灵后要在启动棺材时由主孝子在灵前摔个瓦盆之类的器皿,叫摔丧。这一习俗如今在某些偏远地区仍盛行。第十四回中秦可卿的婢女
“宝珠自行未嫁女之礼外,摔丧驾灵”。宝珠被贾珍认为孙女,代替可卿之儿摔丧。告别之后是送葬,送葬时要发引,即孝子牵着引索作为前导。第十二回贾瑞送葬仪式上有“七日发引”,第一百一十一回中,贾母是“到了辰初发引”。《红楼梦》中,对送葬的场面作了形象的描述,规模之大是惊人的。秦可卿的送葬人有当日地位显耀的“八公”,还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入葬时,常有许多随葬品。《红楼梦》中已没有古代那样杀人殉葬的记载,但仍有自愿为主人殉葬的奴婢。像“秦氏之丫环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她也触柱而亡。”再有随贾母之死而上吊的鸳鸯,都一同成了陪葬。
以上概谈了《红楼梦》中的丧葬习俗。应该指出的是丧葬的规模反映了死者身份的高下,瑞珠、鸳鸯作为奴婢居然受用了隆重的葬礼,只因为她们是殉葬之人,抬高了贾府的地位,而晴雯被迫害致死后仅仅赏了十两银子送到外头焚化了。所以丧葬中也反映出很多问题,其中的谜还请读者慢慢斟酌。
喜欢红楼梦的朋友,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