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音乐故事他一生创作多首音乐作品
TUhjnbcbe - 2022/6/10 18:13:00
北京好看扁平疣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604573.html

《二泉映月听松涛》文艺掌上微刊

ENTERTITLE本期人物:陈蝶衣

陈蝶衣(年10月17日~年10月14日),原名陈元栋,笔名狄薏、陈式、陈涤夷、玉鸳生、方忭,江苏常州武进人,中国著名出版家、作家、填词家。

年他创办我国历史上第一张有影响的娱乐报刊《明星日报》,并策划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众参与的选美活动——“电影皇后选举大会”,选出了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1]年6月创办我国老牌名刊《万象》,并出任首任主编.年为电影《莺飞人间》的插曲《香格里拉》作词,年移居香港,年编写了*梅调电影《红楼梦》的剧本,年获香港电台颁发第十届十大中文金曲金针奖。

年10月14日下午三点,医院逝世,享年岁。

陈蝶衣作品《南屏晚钟》

??点击上方视频即可欣赏??

听音乐听世界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二泉映月听松涛”视频号

陈蝶衣去香港的时候,*霑才十岁,顽劣好动的少年一听到陈蝶衣的歌就沉醉其中。

刚到香港的陈蝶衣常常和姚敏约在格兰咖啡馆搞创作。

陈蝶衣喝咖啡,姚敏喝酒;陈蝶衣填词,姚敏哼曲。

有时姚敏喝得太多醉过去,陈蝶衣就一个人饮着咖啡在报纸上写词。

报纸的空白处写满了字,不知是《南屏晚钟》还是《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的歌词。

年,香港第十届“十大中文金曲”评委会向陈蝶衣颁发了象征荣誉的“金针奖”。

他亦被世人誉为“词圣”。

*霑站在香港流行乐坛之巅时,笑称自己是“喝着陈蝶衣的奶”长大的。

从周璇、姚莉到邓丽君,再到蔡琴、费玉清、张学友、林忆莲、莫文蔚……一代又一代歌星唱响他的歌。

岁月无情,但有些人却在岁月中永恒。

年2月12日溥仪退位,清朝结束。

江苏常州的陈秀才科举梦碎,在家乡教了几年书后去上海应聘,做了《新闻报》的书记员,家眷也随着来到上海。

刚上初中的陈哲勋每逢周末就到报社帮父亲做一些抄写类的工作,一手字写得太漂亮,被报社推广部的负责人看中。

念及父亲微薄薪水支撑一家的辛苦,15岁的陈哲勋辍学进《新闻报》做了名练习生。

他虽中学未毕业,却博览群书,文章写得甚好。

年级小又机灵,很逗人喜欢,在报社大家都叫他小弟弟。

彼时有个文学流派因写才子佳人“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得名鸳鸯蝴蝶派。

陈哲勋看了该派的一本《蝶衣金粉》,恰好上海话“蝶衣”就是“弟弟”,就用“蝶衣”做了笔名。

渐渐原名没人再提起,此后世人只知陈蝶衣。

天资高又勤勉,陈蝶衣从检字、校对一路干到记者、编辑。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电影业的诞生地,电影公司云聚,明星荟萃。

年,《万象》杂志创办人请来陈蝶衣任主编,这本杂志在他的带领下销量一路走高。

后来他又进入《铁报》《大报》等报纸担任主编。

在报刊界辗转忙碌的陈蝶衣并未想到,一首歌马上要改变他的人生。

年,周璇主演的电影《鸾凤和鸣》公映,陈蝶衣随着人流走进电影院。

昏暗的影院只有荧幕发出光亮,荧幕里的一对人儿苦苦相恋,周璇的歌声坚定悠扬。

陈蝶衣细听歌词:“一切都能改变,改变不了我的心,一切都能改变,改变不了我的情。”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那时于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上海连孤岛的地位也保不住。

《鸾凤和鸣》借一对凄风苦雨的情人,表达沦陷区的广大人民期盼祖国早日光复。

陈蝶衣深受震动,所谓靡靡之音原来也能饱含深意。、

他想,此种具有极深爱国情操之歌必须发扬光大,这是文化人必须肩负起来的责任。

陈蝶衣的心意,很快被《鸾凤和鸣》导演方沛霖所知。

方沛霖来到《万象》编辑室,拿出一本名叫《倾国倾城》的剧本,问他:“能否撰写全部歌词?”

陈蝶衣说:“现在是抗战时期,不能国亦倾城亦倾啊。”

方沛霖立即憬悟,次日将片名改作《凤凰于飞》。

“凤凰于飞”出自《诗经》,陈蝶衣瞧着这四个字,想到此时众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心中悲痛。

提笔写到:“分离不如双栖的好,珍重这花月良宵;分离不如双栖的好,且珍惜这青春年少。”

字字句句,写出战区人民的渴望。

说起来又是一段缘分,陈蝶衣为电影《凤凰于飞》写了八首歌词,《不变的心》的作曲人陈歌辛谱了其中四首曲,周璇演唱所有歌曲。

年3月11日电影《凤凰于飞》在上海大光明、国泰大戏院同时上映,轰动全国。

时间进入20世纪50年代,久居上海的文艺界人士深深感受到时局巨变后的震荡。

陈蝶衣陷入极大的不安,思考良久,他将双亲,将一双儿女托付给亲戚,于年8月,用他已故大哥的名字“陈元栋”,逃去香港。

初到香港的生活并不容易,陈蝶衣借宿于绍氏公司工作的友人家。

他们都是一样,逃一般来到香港,自诩难民,困境之下互相帮扶。

随着陈蝶衣和陈蝶衣这样的文人、电影人移居香港,也把在上海已经发展成熟的流行歌曲以及电影事业带到了香港,为香港本土文化的多元带来非常重要的要一笔,这是后话。

为了生计陈蝶衣重新回到报业界,既编报刊又写专栏,还学会了写电影剧本。

第一个剧本《小凤仙》,由邵氏公司投资。

主演李丽华凭此片红透影坛,陈蝶衣也站稳脚跟。

而他也未曾忘记过,要写词为人民发声的理想。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当时还不为人知的百代公司知道陈蝶衣来了香港,找到了他。

这一机缘正式开启了陈蝶衣的流行歌王之路。

陈蝶衣加上姚敏、姚莉兄妹,三人在香港再次开创上海老歌的*金格局。

香港尖沙咀的格兰咖啡馆是陈蝶衣一生念念不忘的地方。

那会子陈蝶衣和姚敏天天泡在格兰,如前文所说。

他们都很穷,没有钱买专门的稿纸于是就用报纸曲谱、歌词。

有时候他们的创作速度很快,一天能写好多歌。

他俩作词作曲,姚莉演唱的《情人的眼泪》《春风吻上我的脸》传唱几十年而不衰。

陈蝶衣的词很雅,读来如诗。

他说,这是古典诗词和传统戏剧对他的滋养。

曾有出版商怕人们听不懂,希望他写得“俗”一点,他不接受,通俗可以,媚俗不行。

“推崇的是爱,追求的是美。”这一点,陈蝶衣始终不变。

陈蝶衣借着《南屏晚钟》,诉说着游子思归而不能归的心声。

年大热的《伪装者》,用陈蝶衣的《诉衷情》作片尾曲。

几十年前,陈蝶衣亦是用这首歌诉说对家国的思念。

他怎么写都是爱国的,写花朵是爱国,写鸳鸯蝴蝶也是爱国。

除了不能回归故里的愁思,另有一桩遗憾也一直萦绕陈蝶衣心中。

晚年的陈蝶衣生活并不宽裕,住在香港地图上都找不到的粉岭。

来香港几十年,沙田、海洋公园什么地方也没去过。

他每天几乎都去麦当劳、肯德基,因为那里便宜,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写点东西。

路上看到外地人来香港摆摊卖塑料凳子,他心疼别人生活不易,每天去买,买到家里一摞一摞的塑料凳。

有人去看他,跟他聊天,耳朵不大好使的他费力去听人家说什么。

“以前的事记不了那么许多。”过一会他孩子气一笑:“上海小笼包子还记得。”

谈及他写过的歌,他马上笑起来说我会唱,颤颤巍巍就唱起来。

他年纪大了,有时讲一句要停顿很久,像在搜索什么。

他还记得从前经常在上海国际饭店十四层和周璇喝咖啡,姚莉的电话他写在本子上现在找不到了。

姚敏和陈歌辛好多年前去世了。

“白光、李香兰好久没她们消息了,大概也都出远门了。”

至上世纪四十年代起,以后的60多年间,陈蝶衣一共写过50多个电影剧本,出过一些书,很多已难寻踪迹。

他创作的歌词多达多首,因此得了“三千首”的诨号。

可惜这洋洋数千首歌词,随他一起经历战火颠沛,许多已散佚。

年10月14日,还差3天就是陈蝶衣寿诞,这天他在睡梦中溘然长逝,医生诊断属于自然衰老,无疾而终。

时间仿佛又回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场,歌舞升平。

留声机的胶木唱片上,放着那几首歌曲:《凤凰于飞》《前程万里》《合家欢》……

清瘦的陈蝶衣与友人谈笑风生,沿着霓虹闪亮的街道一直往前走。

内容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长按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乐故事他一生创作多首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