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鸳鸯,便不由想起爱情和忠贞这两个词语。
鸳鸯,在人们心目中一直都是和谐、甜蜜、永恒的爱的象征。
都说一公一母的两只鸳鸯是配偶,它们并肩游泳,比翼飞翔,睡觉时脖子互相搭在一起。如果一方不幸死去,另一方便不再寻找新的配偶,而是孤独而凄凉地生活。
因此,鸳鸯被诗人写在诗中,留下“鸳鸯相对浴红衣,短棹弄长笛”,“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等无数美丽的诗句。
但事实是,“鸳鸯”最初不是指夫妻,而是描述兄弟之间的友谊和亲密关系。
在《文选》中,有一首《苏子卿诗回首》,其中诗中的第一首:“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指的是天空中的两个星星的名字)”。而从“骨肉缘枝叶”,“况我连理枝”等诗句来看,这显然是兄弟间的告别诗。
此外,晋代郑生也有四首诗《答陆士龙》,也是说的鸳鸯本来就是指兄弟。
第一首《鸳鸯》的序言就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
很显然,这里的鸳鸯被比作两个兄弟,即指陆机、陆云这两兄弟。
在三国时期,魏国人嵇康就曾写过《赠兄弟秀才军》这首诗,也是用的鸳鸯来形容兄弟的和谐共处。
再追溯到《诗经·小雅》中的“鸳鸯于飞”这一短句,也说的不是一对夫妇。
那么,鸳鸯是什么时候成为美丽忠诚的爱情的化身呢?
据考证,最早把鸳鸯比作夫妻的,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其诗《长安古意》中有“愿作鸳鸯不羡仙”的诗句,赞美夫妻间的美好爱情,当时的文人觉得非常形象生动,都纷纷跟着效仿。
渐渐地,鸳鸯成为丈夫和妻子的代名词。
然而,鸳鸯真的是一种象征爱情的模范鸟类吗?
根据动物科学家们的观察,鸳鸯只在繁殖期建立了固定的配偶关系,表面上,它们是亲密和不可分割的;但事实上,产蛋、孵化和育雏都是雌鸟单独完成的。
交配完后,雄性就像一个花花公子,尽情玩耍,把后代推给雌性。
此外,一旦一方死亡,另一方将会再次寻找配偶。
此外,一只强壮的、繁殖能力强的雄性鸳鸯,经常霸占着好几个雌性鸳鸯,而体弱的雄性鸳鸯由于不能获得配偶,经常被排除在外,为鸳鸯界所淘汰。
事实证明,自然界中的鸳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虽然鸳鸯们的爱情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但这种期望已经超越了鸳鸯本身,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符号。
如果鸳鸯不能代表爱情,你认为什么动物适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