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精细化诊疗 http://pf.39.net/xwdt/171020/5777821.html本文由作者肆意挥狼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湖天暮景五首》(其一)坐看西日落湖滨,不是山衔不是云。寸寸低来忽全没,分明入水只无痕。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冬(),杨万里已六十三岁,以秘书监任接伴金国贺正旦使,遂由临安出发到淮河宋金边界处迎接金国使臣。他渡江后经扬州北上,将至宝应,路过高邮县的高邮湖时作了《湖天暮景》七绝五首,稍后收入《朝天续集》卷二十九内,此首为组诗之二。前人在诗中常常顺便描写到落日景象,如庾信《拟咏怀》的“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王维《使至塞上》的“长河落日圆”,王之换《登鹳鹊楼》的“白日依山尽”,韦应物《晚出注上赠崔都水》的“隔村分落景,余霞明远川”,杜牧《洛阳长句》的“桥横落照虹堪画”等。杨万里此诗全为具体描绘落日景象则属少见的,其所表现的意境也别开生面,因而很具宋诗的特点。诗的首句以平叙起笔,总写湖滨落日,因湖面开阔浩渺,落日的方位显得较为突出。这种落日景象是极其壮美的,若无开阔的地平线则很难见到其没落的全过程。“坐看”表示诗人颇感机会难得一一湖面平远和冬日晴明且适有闲暇,于是专为看落日而来,准备在较长时间里凝神仔细观赏。第二句是以否定句式表示湖滨落日的特点,说明它既不是隐没入西山之后的,也非为暮云所掩蔽而消失的。这是诗意的转折,强调了落日因在特定的环境里将出现的特殊形象。诗的后两句便是对此所作的正面回答。第三句以白描的方式正面写湖滨落日的情形,概括了由渐没到全没的过程;语句虽浅俗却显示了作者观察的精细和描述的确切高超。小诗至此似乎已尽描绘之能事了,而结句却突然出人意外地作了一个有趣的补充,使诗意更加圆满。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到宋代已发展到一个光辉的高度。杨万里对宇宙的认识已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如说“天之圈体者,一气辅轮而浑茫者尔,乌有所营?乌有所度哉!”(《天问天对解》)他绝不会误认白日是落入湖水中的,但作为诗人来感知世界时他却以常人对落日的错觉来结束这首小诗,因而以视觉的直观认为:确是见日落入湖中去的,只是很奇怪竞无声也无波痕。这种违反常识的错觉在诗歌里往往成为诙谐的因素而构成诗的奇趣。无怪乎后来有些文人见到杨万里的诗觉得“满纸村气”,“无不大笑”。以此诗而论,写得过于平常,结句尤为幼稚无知,读了也可能令人隐隐发笑。虽然作者未将落日景象写得雄浑悲壮、苍凉惆怅或绚丽多彩,但于闲谈简远之中仍似有可爱之处,因其不见锻炼与雕饰的痕迹,形象生动活泼,意趣新鲜自然,给人一种淡淡的美感。这就是杨万里晚年诗艺成熟时所达到的艺术高境。杨万里当时接受这个使命的心情是很不愉快的。接伴金使的事会令稍有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人很敏锐地感到认敌为友的屈辱可耻;所以诗人这段时间的作品以曲折隐晦的方式表现了深沉的愤慨。《湖天暮景》五首之中实际上只有第二与第三首写得闲淡简远,余如第四首的“暮云薄伴斜阳劣,造清愁付合阿谁”,第五首的“欲向湖边问遗唱,鸳鸯鹦鹉两相推”,都难抑制住对北宋往事的感伤和恶劣的情绪;因而从整组诗来看其基本情调并不是闲淡简远的。我们联系到作者这段时期诗作的主要倾向及这组诗的基调再来理解此首小诗,它可能含有某种深意了。作者为什么特别选择了落日的意象加以描绘呢?尤其是强调了落日并非由于外在的原因一—如山衔或云蔽,而是它自身渐渐地无声无息地沉没,终至整个地完全沉没了。应该说这个意象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李白的《日出入行》中有很激愤的句子:“羲和,羲和,汝奚泪没于荒乐之波?”羲和乃神话中的太阳之母,此以代日。诗的政治寓意是很显明的,是对唐代统治阶级荒淫生活的诅咒,已见到它由于荒淫而将导致灭亡的命运。李白诗的意象与杨诗很接近,只是杨诗深蕴多了。因而我们可以猜想:湖滨落日也许是南宋王朝必将自行灭亡的象征;诗人在屈辱忧愤的心情下已预感到国势渐渐衰落而难以挽回。这或者就是落日意象的深层含义了。参考资料:古诗词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肆意挥狼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