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一个关乎爱情的节日,蕴含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这种期待,除了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外,还有那些总是成双成对出现而成为人们“移情”对象的动物们。
“对月形单忘相互,只羡鸳鸯不羡仙”,千百年来,总是成双成对出现的鸳鸯,成为了人们描述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最佳伴侣,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鸳鸯供图/中国绿发会滹沱河湿地保护地
不过古人丰满且美好的期望,在实际的野生动物调研面前,就显得比较骨感了:这种鸟儿尽管总是成双成对出现,连汉字组词构成中,都将代表雄鸟的“鸳”和代表雌鸟的“鸯”合成一个常用词,但其实“鸳”身边的“鸯”却是常换常新的。
鸳鸯:古人被蒙蔽啦!
鸳鸯的爱情,也有“蜜月期”:在交配期的鸳鸯,完美的契合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它们成双成对、形影不离、举止亲密,但在雌鸳鸯哺育幼雏期间,雄鸳鸯的表现则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它们大多不会陪伴和照顾家庭,而是在外面逍遥自在,而且鸳鸯也并非终身只有一个伴侣,所谓的一方死去,另一方将念念不忘,孤独终老,终身不再嫁娶的说法,也只是人们单方面的自以为是喽。
除了鸳鸯,另一种跟爱情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则是大雁。
大雁:见证爱情
大雁在古代婚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古人结婚,仪式庄重。《仪礼·士昏礼》里记载的聘礼程序有六项,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所谓的“六礼”,并对六礼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纳吉用雁,如纳采礼。”在婚礼过程中,大雁有着美好的寓意。班固《白虎通义·嫁娶》解释说:大雁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表明不夺女子之时;大雁又是随阳之鸟,暗喻妻从夫之义;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之意,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因此,在古人看来,议亲过程中男方准备大雁作为聘礼,意味着对女方的尊重和缔结婚姻的诚意。要知道,大雁盘旋高空,警惕性高且成群活动,连休憩时都有警戒放哨的动物,要想猎得一只,可不是易事。当然,从物种角度来看,大雁并不是特指某一种鸟,而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在我国常见的有鸿雁、灰雁、豆雁、白额雁等,且大雁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可不能随意猎杀喽!
说到雁类,在位于唐山的中国绿发会水鸟保护地,还有一个传奇的爱情故事。
在河北省唐山乐亭周边,有一片华北地区最大的候鸟迁徙区,面积有多平方公里,是世界八大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靠站,每年都有大量的鸟类在此迁徙通过。中国绿发会水鸟保护地就坐落于此,保护地主任老田的救助站也在这里。
年,老田救助了一只斑头雁,为了野放时能让它顺利的回归雁群,老田驱车公里将它从唐山带到斑头雁种群的聚集地——青海湖。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放飞成功,老田又把它带回救助站里。令老田没想到的是,年,这只斑头雁竟然自由恋爱了——和站里的一只家鹅喜结良缘。
为了让跨越种群的爱情能够得到见证,老田开始了多次的繁育尝试,年五一期间,世界上首只斑头鹅诞生,老田给它起名叫“宝儿”,意为珍宝。
我们常说“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瞧,宝儿的诞生,就是见证。说完大雁,咱们再来聊聊大鸨。
大鸨:有点儿冤
鸟类名称中经常含有人们不认识的生僻字,不过“鸨”字应该不算其中,因为整个字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但寓意却不太好。在古代,“老鸨”,专指在妓院中组织妓女卖淫并从中牟利的女性,因此,这个名字使大鸨很“尴尬”。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鸨是一种对待爱情非常随便的鸟类,“鸨”字拆开,为七十鸟。古代民间认为大鸨天生只有雌鸟没有雄鸟,且它们没有固定伴侣、行为放荡是一种能和任何雄鸟配对成亲的“万鸟之妻”。当然,这种说法已被证明是非常错误的。大鸨不仅有雄鸟,而且在繁殖季节经常用非常漂亮的羽毛来求爱。
不过大鸨虽然没有古人认为的那么私生活混乱,却也和忠贞不搭边,它们不是一夫一妻制,其交配体系为多配和混配。
不过对于很多鸟类而言,这种交配方式是其种群得以有效繁衍的重要途径,而随着栖息地破坏和投毒、盗猎等情况的时有发生,大鸨已经是非常濒危的物种,中国绿发会保护地体系创建之初,首先设立的保护地即为在黄河之滨的中国绿发会大鸨保护地·长垣。
借着七夕之机,说了这么多鸟类和爱情/婚配有关的故事,更深切的感受到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彼此影响。这种影响,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不过文化的传承,也要做好物种保护工作,不能让这些承载着文化故事的物种,变得濒危,甚至消失。
最后,“随时随地绿会保护地”祝大家七夕快乐,有情人(鸟)终成眷属。
(注:以上图片来源于中国绿发会保护地)
文/tammy审/wendy编/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