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红楼梦》,大抵是因为它是四大名著之首,因为师长的推荐,但只能看到男女情爱和诗词歌赋。
曹雪芹表达的更深层的东西,受人生阅历、知识完整度所限,很难领悟。
而人到中年,正是再读一次《红楼梦》的最好时机,能明白为什么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正如王希廉所评论:“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尺牍,爰书戏曲以及对联匾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艺,则琴棋书画,医卜星象及匠做构造,栽种花果,蓄养禽鸟,针织烹调,巨细无遗,件件具有。”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人生阅历,让我们能体味到曹公“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的“味”。
能看到他借由禅与道表达的通透的人生哲学。而这些,若非曹雪芹这样经历家族和个人的大起大落,不可得。
曹家在高处时,曾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是南京第一望族。他的祖父曹寅从小就是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曹寅母亲是康熙的乳母,跟康熙关系非同一般。康熙六下江南,曹家就接待了四次。后在雍正五年被抄家。
就是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家学积淀,才成就了这部巨作。
红楼梦开篇借一僧一道和甑士隐的故事,引出全书最经典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诗经典,甑士隐解得更切: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两段年轻时读来,觉得曹公是在说“四大皆空”。现在则悟出两点:
一是“凡事适可而止”。
功名、财富、人伦之乐,不是不能追求,恰恰相反,它们正是一个健康的人生应该追求的目标。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从个人的角度,正是在追求奋斗的过程中,我们最大限度地拓宽了自己的上限跟边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从社会的角度,正因为如此,社会才能保持最大的活力和一定的张力,我们作为整体才能不断进步。
但是,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人到中年,很容易陷在一些东西里面太深,读读《红楼梦》,提醒自己,不妨稍微抽身退步,把握好一个度。
这个人生阶段,既是正当奋发有为的时候,也在一些方面,要做取舍,适度做做减法。
万事皆可为我所用,但不为我所属。明白了这一点,对名利和儿女才不会过分执着。
二是“福祸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福祸相依时运变,人生风水轮流转。凡事以平常心看待,尽力而为,但结果大可以看淡一些。
人活一世,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既要奋发有为,也要相信万物皆有归处。
《红楼梦》可读的还有很多,人情练达,社会百态,不可尽数。再读一遍,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