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火锅花样多鸳鸯锅五宫格,陶渊明偏爱菊 [复制链接]

1#

天气越来越凉,身边的好友或在家煮起了火锅,或下班后约三五好友在火锅店大吃一顿,什么压力啊烦恼啊,仿佛随着火锅的香气烟消云散了,正所谓“没有什么是吃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吃两顿”。

其实,如此神奇的火锅,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古人吃火锅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小鱼儿就给大家细数一下火锅的“前世今生”。

1、火锅雏形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周流行“小火锅”,战国出现“鸳鸯锅”

当代火锅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四千多年前,可以说是火锅的“始祖”了。在南京出土的“四足双层方陶鼎”,就是最早的火锅,尽管外形残破,但仍可以看出上下两层的结构,上层煮食物,下层点火加热。

商周时期,青铜器“鼎”便是那时候流行的火锅了,很多出土的鼎可以看到下面有烟熏火燎的痕迹,正是底部托盘上的炭火加热食物造成的。因为文明发展的程度不高,青铜器很小,北京故宫里的西周“有盘鼎”仅高20.2cm,宽16.4cm,重2.26kg。和如今的“小火锅”一样,一人一锅,也是别有情调。

战国时期,人们用温鼎,又称“温炉”来加热、保温食物。咸阳境内出土的青铜温炉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置食物或酒,下层放置炭火。

战国晚期出现了最早的“鸳鸯锅”,出土于湖北襄阳的“四足方铜鼎”与一般铜鼎不同,器皿内部从三分之一处被分隔开,与如今的鸳鸯锅一样。

2、汉魏出现“五宫格”火锅,东晋陶渊明偏爱“菊花锅”

汉魏时期的火锅已经很普遍了,人们还会在火锅中辅佐各种汤料调味,除了陶火锅、铜火锅,还出现了铁火锅。

江苏曾出土了一个汉代的分格鼎,分为五宫格,可见那时候的火锅已经有不同的口味,防止串味便出现了不同的格子。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一种“三格锅”,吃个火锅花样可不比现代人少。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连吃火锅都是菊花口味的。当时江浙一带流行在锅中煮食菊花,清热解毒名目,也不失雅致情调。陶渊明在吃火锅时,便加入几朵菊花,常常以此招待亲友。酒、诗、菊花,别有一番意境。

3、唐三彩火锅造型精美,宋代火锅走平民路线,有兔肉火锅的记载

到了唐代,吃火锅已经成为了一种饮食文化,火锅的器皿也越来越精美,比如“唐三彩火锅”,光是外型就让人惊艳。

宋代的火锅文化已经不仅是上层人士的专属,而越发的平民化,普通百姓家庭也纷纷煮起了火锅,火锅也被开发出了很多新的吃法。

南宋美食家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讲了一道兔肉火锅的做法,名字起得非常文艺,叫“拨霞供”,将兔肉切成薄片,用料酒、酱油、花椒腌制,备好火炉和锅,待水沸腾后,片片下入煮熟,还可以蘸料辅佐。林洪吃完,赞不绝口,作诗一首:“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

4、元世祖忽必烈发明“涮羊肉”,清乾隆帝是“火锅狂人”

据传“涮羊肉”是元世祖忽必烈发明的。忽必烈统领大军南下远征,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人疲马乏饥肠辘辘,他想到自己家乡的一道清炖羊肉,便命令部下杀羊烧火,但敌军突然逼近,时间紧迫,他急中生智,迅速切下数片薄羊肉,放入沸水中煮熟,撒少数细盐,味道竟鲜美无比。

到了明代,火锅更盛,吃法也与现代没什么区别。明代宋诩在《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也记录了涮羊肉的方法:“视横理薄切片,用酒、酱、花椒沃片时,投宽猛火汤中速起。”

明代洪武年间的银火锅上还刻有铭文,左为“子孙满堂”,右为“喜鹊落眉梢”,可见火锅器皿越来越精致了。

清乾隆帝是个彻彻底底的“火锅狂人”,几乎顿顿吃火锅。曾有一个月记录共吃66次、23种品类的火锅,什么鸡鸭鱼、猪牛羊,还有鹿肉、狗肉等各种食材,还举办过一次共桌火锅的大型“坝坝宴”,可以说是火锅的“死忠粉”了。

看完这么多古代的火锅,小鱼儿肚子已经咕咕叫了,马上吃一顿火锅犒劳下自己。毕竟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吃两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