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鲁迅的自题小像,表达的是爱国情吗作家 [复制链接]

1#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上面所引用的诗是鲁迅先生做的一首七言绝句,著于年前后,诗成后鲁迅将它寄给了好友许寿裳,随后被命名成《自题小像》。

到了现在,它因饱含其中的热血而为大家熟知。当视线集中在第三句时,一种昏暗无助之感向袭入内心,而第四句又似一把宝剑,劈开积压心灵的阴翳,投射出久违的光芒,读罢不禁让人大呼酣畅淋漓,但同时我们又很难想到,这首诗只是出自一位学生之手。

对于此诗的解读,人们更多地偏向于鲁迅对于自己矢志不移爱国情节的倾诉,看过词条中对各个词语的解释后更觉如此。首句中的“灵台”,古书中所谓心有灵台,所以在这里意为“心”。

紧随其后的“神矢”,讲的是希腊神话中爱神丘比特发射的箭矢,丘比特随身带着两种箭,一种箭能够使两人相爱,而另一种会让两人生恨。“荃”原来指香草,古代用以表示国君。*帝号轩辕氏,表示祖国。

将词语串联起来,这首诗的意思就非常明了了:我的一腔爱国情却没有人理解,但我仍然会用热血来报效祖国。然而对于这一解读,有的学者却表示了疑问的态度,几十年前的一期《南开大学学报》中就有人提出了质疑

日本留学期间的鲁迅

作者认为,鲁迅当时还是个默默无名的青年,爱国热情还没有当时的人们所查识,这样的话,鲁迅岂不是在埋怨大家、孤芳自赏?因此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突然发出“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感慨。

对于这个问题,在最近翻看的《走读鲁迅》一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我们不把目光往大了看,略过二十世纪初的大环境,舍弃弥漫于进步人士心间的愤慨,只把目光放在鲁迅的小家上。

我们都知道,鲁迅的婚姻生活是一场悲剧,年,母亲在未告知鲁迅的情况下给他找了个旧社会的女子。为了逃离这场被强扭的婚姻,鲁迅东渡日本,远离了家乡绍兴,这一躲就是两年。

到年,学校放暑假,他也不可避免地要回家探亲。这一年,鲁迅未婚妻的年纪已经来到了25岁,旧时已算得上一位大龄剩女,鲁迅母亲心里自然会急,火急火燎地逼着鲁迅结婚。

书中提出过这样的看法:这是一首表达被逼婚的无奈而写的诗。母亲犹如一位糊涂的爱神,胡发爱箭,乱点鸳鸯,造成了周树人现如今的窘境。

鲁迅与儿子周海婴

诗里的“荃”翻译成“母亲”无可厚非,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把“轩辕”理解为自己的祖先也不是不可以,面对母亲的再三逼迫,鲁迅感叹自己的心境不能被母亲理解,自己只能成为一具延续祖先香火的躯体。

前一种解读,大气磅礴,与鲁迅文学巨匠的身份非常匹配;相比之下,后一类观点就显得消沉而小气。但在当时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也不能说它是错误的,因为在一年后的祖父葬礼中,他没有回家,唯一的解释只有避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