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www.znlvye.com/你,今年过年回家吗?
现在才是新历十二月的中旬,已经有不少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了,这些人包括同学、朋友、同事、亲人。
我的回答无一不是:肯定回啊,我连过年回家吃什么、做什么都写好在备忘录里了。
这确实不是开玩笑,我是真的把想吃的鸳鸯火锅、豆腐酿、猪肚鸡、凉拌鸡爪、烧烤、窑鸡……都写在备忘录里,而且是从11月初就开始写了。
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错觉,近些年自从日历是在11月开始往后翻的时候,我就在计划着回家过年的所有事宜。哪怕等回家时,这些计划能完成的只有一大半,我也会在这段等待的过程中非常的开心。
一个离不开家的孩子
嗯,可以肯定我就是很典型的一个离不开家、非常恋家的孩子。
记得高一那年的冬天,喉咙发炎加感冒,又不想请假,就每天下午下课的5点到7点都去学校附近的诊所吊盐水,连着吊了五天,针头把左手的手背都吊得淤青了,症状还是没有半点好转。身体、心理都扛不住了,星期五晚只能请假回家了。
回到家,我妈给我煮了一碗米粉,吃完感觉整个人都舒服了不少。第二天早上起来再去吊了两瓶盐水,我能很清楚地感觉到随着盐水浸入血管,整个身体仿佛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着精神。
回家睡了两觉,吃了不少想吃的东西,星期天晚就生龙活虎似的去学校了。
后来去外省上大学,更是水土不服到脱虚,大一大二时能保持每个学期回两次家,每次回家见我瘦的样子,我爸都怀疑我在外面是不吃饭的。
大学四年,每次到学校开学的那一周绝对是会拉肚子、发烧之类的。
这些现象的发生可能是因为心里矫情或身体素质不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我更愿意把它们称为离不开家的情结。
应该是中学时代看过的一篇文章吧,一个作者说他第一次离开家出远门时,他母亲给他装了一杯家乡土,说要是在外水土不服的话,用土冲水喝会立马变好。
这种方法我纠结了很久都没敢用,所以也就不知它是否真的有效。
后来,走南闯北多了,南粉北面之类的饮食也大抵习惯了,胃没有那么娇弱了,心更没有那么矫情了,只是回家的念想却从未断过。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太久,而忘记了回家
从我到外省上大学开始,每年在家过完年又重新出发的时候,我妈都会另外给我一个红包。
这个红包,我从来不用,一直把它放在背包里,没看见时不会想起,看见了就摸一摸,会把它一直留到快回家过年的时候才用。
对我来说,它代表着对家的一种念想,它不会让“想回家”这件事,在我的心里仅仅只是某个特定时期的情感需要,或者说不是因为过年了才会想要回家。
其实,越长大我们就越能明白:回家,是一种幸福的信仰,离家越远越久,对这个信仰就越忠诚、坚定。
年少时谈起理想,总觉得会是要离家万里,而对离家万里却只是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
叛逆期时,更觉得离家是对生命唯一的救赎,于是更加拼命地学习,只为能考到一个远离家的地方。后来,如愿了,意气风发地逃离了父母的束缚、老师的管教。
只是每当夜深人静或者内心遭遇重大挫折时,家就成了寄托一切情绪的根。接着伤好后,又继续前行,谈着理想,谈着人生。
有人说:实现梦想、成就人生的地方没有家,而仿佛到家了梦想就没了圆满、人生也没了精彩。
我却不这么认同,在我看来:家与理想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想是在“家”诞生的,“家”是能支撑理想不断前行的,而理想是能让“家”变得越来越好的。
有一些人,选择从家里出来奋斗,却被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迷了心,感觉自己就应该是一只骄傲又美丽的孔雀,便再也不会想回到那个有点脏有点破但却很温暖的家;
有一些人,选择从家里出来拼搏,却被大城市的纸醉金迷伤了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便没有脸面再回家
……
有的人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有的人在外面搞得落魄潦倒,他们或坚定或迷茫,可他们都不应该忘记回家的方向。因为不管你在外面混得如何,你回家了依旧是长辈们口中的阿雄、兰兰……
在一个名为家的地方,始终有人在期盼着你的归来
他们说,回家最大的好处就是“没什么烦恼,什么都不用想不用做,不用想吃什么,不用定七点的闹钟,不用追着赶着公交车……”
每次在外面发生点什么事就只想回家,心里会想着“要是在家就好了”,因为“不在家”,我们仿佛都没办法去承受那么多的生活苦痛了。实际上回家并不会让事情变好,可是回家会让我们变好呀,哪怕只有一点点!
更何况,因为“不在家”,因为远离了父母,所以“回家”才会显得更加可贵,而“回家”也变成了两个最温暖的字。
对很多的我们来说,家,不仅仅是一栋房子,它更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心灵的驿站,它是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真实的生活方式,那里有我们最亲、最爱的人一直都在等着我们回归。
书里说:回家,回归一次就是一种人生的表达,就是一次生命的跨越,可是,我却不想想那么多,因为我想回家,就是简简单单地想回家。
文/一只喜欢鱼的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以我之笔触你之心;以其之故动你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