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皮炎医院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506104.html作者:吴聚云
每当在小区散步,都会看到一对或几对步履蹒跚的老年夫妇,相互搀扶着在小区的甬道上艰难地行走,以此锻炼身体,心中便油然而生敬意,深为他们的真挚爱情所感动。
和我同居一个楼房的,80多岁的首都著名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和他的75岁的老伴,每天都携手锻炼。老专家眼睛看不清楚,老伴腿脚有疾,他们便手挽着手行走。老太太变成了老爷子的眼睛,老爷子变成了老太太的拐杖。
小区里85岁的老爷子痴呆了,将近80多岁的老伴每天硬是把他拉出楼房,牵着他的手一日数次锻炼身体。老伴出汗了,老婆为他擦去汗珠;老伴流鼻涕了了,老婆为他擦拭干净。
在家乡县城里,将近90岁的老爷子由于脑梗死加重患上痴呆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住院期间,6个子女轮流伺候,但痴呆的老爷子虽然认不得儿女,却痴情80多岁的老伴,端药喂饭,非老伴不可。
老太太生怕老伴有丝毫闪失,对儿女们的伺候也不完全放心,索性搬进了病房,不顾年老体衰,医院里陪伴老伴。
咱们铁道兵部队的戴学仁、魏树华夫妇,更是情真意切的老来伴。戴学仁在部队服役时为排除哑炮光荣负伤,双目失明。退伍后,少女魏树华敬慕英雄,毫无顾忌地奉献出爱情的花蕾。
婚后两人相互扶持,已走过50多年,两年前迎来了金婚纪念日,被中央电视台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50多年里,*嫂魏树华坚持每天为丈夫诵读诗赋或报纸杂志的文章,始终如一地牵着他的手到外面锻炼,给他讲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及奇闻趣事,成了戴学仁最好使、最高级、最珍贵的眼睛。
以上几个例子,充分体现了一对情投意合的夫妻,到了晚年,更是情真意切的老来伴。这种千金难买的老伴,可以说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
人们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青年时代,一对对夫妻热情奔放,爱得死去活来,生活中处处充满激情,即使短暂离别,也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感。但人总会慢慢老去,人老了,哪还有“人约*昏后”的浪漫,更少了“待月西窗下”的潇洒。
儿女都大了,或定居大城市,或奔波于外地打工,漫漫长夜,只有两位老人孤灯相守。这个时候,才会体会到“老来伴”的深刻含义,才会懂得,年少时是恩爱夫妻,待到年老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伴侣,才会相依相伴,共度余生。
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当然是生我养我的父母,还有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子女,但他们能陪伴终生吗?父母会先你而去,子女翅膀硬了,总会离你而去,组建自己的家庭。他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也不可能形影不离地陪伴你走到生命的尽头。
终生陪伴你的,不是别人,正是不弃不离的老伴。从这点上说,最亲近的人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而是老伴。
有老伴陪伴的老人,晚年生活少了孤独,多了依靠和温暖。那些鳏寡孤独者,难免清灯对孤影,清苦许多,过得不尽人意。可以说,儿女再孝顺,也不如老伴的终生相陪。
老伴老伴,真是老来作伴。在一起说说知心话,聊聊家常事,的确快乐无比。人老了,有个知心的老伴陪伴着,驱除了寂寞与孤独;生病了,有个老伴陪你寻医问诊,端饭喂药,嘘寒问暖。即使再孝顺的儿女,再重情义的亲戚,也替代不了昼夜厮守的老伴。
有人说:老伴是件大棉袄,冷了困了,能为你保保暖,给你依靠;老伴是你心灵的港湾,当你受委屈了,想不开了,能给你最舒心的安抚。这话真是说到老年人的心坎上去了,老伴的确是件宝呀,一生一世都离不了,正如一句俗语:称杆离不开称铊,老汉离不开老婆。
老夫老妻,总有一方身体相对好些,另一方相对差点。身体较好的一方,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千方百计照顾好身体差的一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真意切。
话又说回来,两口子过日子,难免有磕磕绊绊,一对老年夫妇,大都共同生活了40年、50年之久,日常生活中发生点矛盾在所难免、实属正常,对方偶尔发泄一下情绪也情有可原,这就需要相互宽容。
生活本来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本来就平平常常,哪像电影中、小说里那么浪漫?要想婚姻始终充满激情,爱情永葆青春,就要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年老了更应如此。
要想做到这一点,老来伴在心理上要相互接纳,生活习惯上互相体谅宽容,不要幻想着去改变对方,控制对方甚至征服对方。实际上,夫妻之间是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有时越讲矛盾越加剧,最好的办法就是“忍”,就是“让”。
当对方来脾气了,给他(她)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许比讲道理更易于解决矛盾。要在共同生活中培养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老了,不是谁征服谁,而是谁迁就谁,“忍让”和“迁就”是解决夫妻矛盾的一剂良药。
一首小诗,权当文章结尾:
少年夫妻老来伴,
携手共话忆当年。
百年赢来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
有缘方能共白头,
只羡鸳鸯不慕仙。
终生携手共甘苦,
潇洒和谐夕阳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12.7.
编辑:毛秘《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