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鸳鴦实际并非守情鸟,谈不上白头至老,其实 [复制链接]

1#

鸳鴦作为水中珍禽是古往今来在书画中出现最多的鸟类,人们也一直把它作为“守情鸟”,说它对爱情坚贞不渝。

鸳鴦常被喻为恩爱夫妻,而且在日用品、纺织品、工艺品等中,也常见它的倩影,并用鸳鸯给物品起名,如鸳鸯被、鸳枕、鸳鸯瓦、鸳鸯菊、鸳鸯桃、鸳鸯梅等,足见人们对鸳鸶的爱之深。

但人们为啥以鸳喻恩爱夫妻,称它为“恋爱之鸟”、“守情鸟”呢?

因生活习性是雌雄成汉、古又称匹鸟”。《古今注》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会分高。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

这便是以鸳鴦喻恩爱夫妻、视鸳鸯为守情鸟的重要原因。

以鸳鴦喻夫妻,早在汉代就有了。汉代无名氏有诗日:“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露。千年长交颈,欢庆不相忘。”这首咏鸳鸯的诗,赞扬鸳鸯恩爱千载,不啻是一曲歌唱恋人水远相亲相爱的情歌。

汉代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里也有“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诗句,说的是焦仲四和刘兰芝反抗封建势力迫害,相继自杀又变为鸳鸯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相信争取婚烟自由终将胜利的信念。

然而,鸳鴦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恩爱情深、生死与共。

近年研究发现,每逢春暖花开之时,雌雄鸳鴦热恋、交配期间,确实是情深意长,形影不离。但是交配后,雄鸳鸯便与雌鸳鴦分道扬镳,孵化和抚育后代的重任,全由雌鸳鴦承担。科学工作者还作过这样的试验;捕捉成双鸳鴦中的一只后,发现另一只并只未守情终身或殉情而死,而是不甘寂寞,不久便另寻新改。由此可见。鸳鴦实际上并非守情鸟,谈不上白头至老,更不会“双亡”,倒是不折不扣的薄情夫妻。

其实鸳鴦开始进人诗文之中,并不是喻夫妻,而是喻兄弟,这在《中国文化知识精化》一书中已经提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