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而且也彰显出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操。古典诗歌虽然受到篇幅和格律的限制,但是读者只要细细咀嚼,依然可以体会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取向。
元代一位才子曾遇到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情,诗人不仅为此赋诗抒怀,而且还自号“芦花道人”。下面介绍元代才子贯云石的代表作,造语清新,意境缥缈,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芦花被
元代:贯云石
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
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
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
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贯云石是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出身于武官家庭,自幼武艺超群。他后来弃武学文,诗文和书法都自成一家。作者居住于大都(今北京),28岁时曾路过梁山泊,恰遇一位渔翁将芦花织为被。诗人喜欢其清爽的颜色,于是就问渔父,能否以丝绸交换他的芦花被。
渔父仔细打量了他一番,看出来他应该是一位饱学之士,于是就说:如果你当场赋诗,我就拿此物交换你的大作。诗人兴奋不已,于是稍加沉思,就即兴写出了这首传世之作。
渔父历来都象征着品质高洁的隐者,他用芦花织被,已经非常罕见;他向才子索诗,而并非交换金银财宝,又说明这位高士应该喜欢欣赏诗歌。诗人遇到这样一位不慕名利的渔父,也算是一段诗坛佳话。
作者首先描述渔父的俭朴生活,“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作者赞赏渔翁用一尘不染的芦花为被,还用翠绿的蓑衣作褥子。涴,污染的意思;聊,即姑且的意思。茵,指褥垫。
颔联突出了芦花被的轻柔、芬芳、以及色彩洁白的特点,“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秋天里盖上轻柔的芦花被,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魂仿佛被西风刮进了无边无际的清秋幻境之中。
雪白的芦花被,在月夜里散发着清香,盖在身上,宛如白雪洒满了全身。诗人想象丰富,意境缥缈,好像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种神奇的被褥。
作者采用了通感手段,营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意境,表现了芦花被带给作者的精神享受,也传达出诗人正置身于一种清旷高洁的氛围之中。
颈联一语双关,“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作者既写芦秆、芦花的日益干枯,又暗喻渔翁年纪已老,表现了对方甘守清贫的傲然风骨。
诗人感慨渔翁的身骨随着岁月流逝而衰老,但同时也赞美其高尚清白的名声,不逊于那些清贫的高士。“不让”二字,传达出一种肯定和赞赏的态度。
最后两句卒章显志,“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作者希望人们不要羡慕那些绣有鸳鸯的青绸被,在一阵阵“欸乃”声中,却别有一片美好的天地。“青绫”,比喻富贵,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的胸襟;欸乃,形容行船摇橹之声。
作者借用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的名句,“欸乃ー声山水绿”,点明诗歌的主题。诗人歌颂芦花被,实际是在赞美一种远离俗世、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向往清高超俗的精神境界。
贯云石的这首七律托物寓意,技法高超,既有象征、比喻、通感等表现手段,又有一语双关的精妙构思。作者视富贵如浮云,崇尚清静淡泊的生活方式,并以诗歌交换芦花被的雅事,表达出自己的高雅胸襟。
诗人喜欢渔父悠闲自在的日子,赞美那种远离俗世、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也崇尚清高超俗的精神境界。作为一位贵族公子,诗人经常翻阅陶渊明的作品,并极其钦佩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后来他仕途受阻,便毅然决然地弃官归隐于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