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考语文源于教材,掌握孔雀东南飞中这 [复制链接]

1#

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及考点再现

1,故事内容的思想意义

该诗中,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一对彼此深爱着的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活活拆开,最终为了捍卫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牛郎和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满心指望能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强大的破坏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破坏力眼里有所谓的“法”“理”,却看不到“情”。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为看不惯儿媳妇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她赶走,儿子的恳求丝毫不能打动她。在她身上,封建家长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今天读这首诗,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言行仍令人震撼。

2,关于该诗的结构手法及内涵,首尾绾和。

A,开头:本诗开头即写“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选取诗的开头第一句作题目。“孔雀东南飞”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汉代常以鸿鹄徘徊喻夫妇的离别,本诗用孔雀来比喻,也是此意。题目即奠定了哀婉缠绵的气氛,也暗示了故事的悲剧结局。

B,结尾: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结尾常用浪漫主义手法,例如“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等,都使人物形象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

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成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对他们爱情的歌唱。“化鸟这一-情节,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讽,与全诗的主旨一-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专制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巧妙的构思和良苦的用心。

附:古代文化知识----关于鸳鸯

中国古代,最早是用鸳能比喻兄弟的。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文选》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骨肉缘枝叶”等诗句,这是一首兄弟之间赠别的诗。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鸳鸯》的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远兄弟的。

以鸳鸯比喻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诗中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赞美了美好的爱情,以后一些文人竞相仿效。崔豹的《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说它“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鸣曰鸳,雌鸣曰鸯”。也有人认为“鸳鸯”二字实为“阴阳”二字谐音转化而来,取此鸟“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自古以来,在“鸳侣”“鸳盟”鸳衾”“鸳鸯枕”“鸳鸯剑”等词语中,都含有男女情爱的意思。

3,高频词语积累及文言现象

A,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偏“姥”,婆婆)

(2)昼夜勤作息(偏“作”,劳作)

(3)我有亲父兄(偏“兄”,哥哥)

(4)逼迫兼弟兄(偏“兄”,哥哥)

B,宾语前置句(包括实词“相”、“见”的特殊用法)

(1)何言复来还(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言何”)

(2)誓天不相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负相你”)

(3)君既若见录(宾语前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录见(我)”,记得我)

C,被动句

(1)为仲卿母所遣(“……所”表被动)

(2)今日被驱遣(“被是标志)

(3)渐见愁煎迫(“见”表被动)

D,重点词语“区区”(常用、常考5个意项)

(1)愚拙,如《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谓,何乃太区区。”

(2)表示微不足道,如《旧唐书.张镐传》:“臣闻天子修福,要在安养含生,靖一风化,未闻区区僧教,以致太平。”张天翼《春风):“区区六毛钱,就值得这样天天来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