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阵法“八阵图”,《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述:江边“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
陆逊带人进阵后,只见“飞沙走石,遮天盖地”,当即被困在里面。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心下不忍,从“生门”把陆逊等人救了出来,并解释说,“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书中,所谓的阵法“八阵图”,真的这么复杂、这么厉害吗?
所谓阵法,就是战斗队形,是军队在野战时的战斗队形,或者是宿营时防御部署。
阵法,产生于先秦时代,活跃于冷兵器时代。
年出土的《孙膑兵法》中,记录了八种典型阵法,包括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等。
从名字就不难看出,这八种阵法的共同特点,就是简单实用,将军们可以依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阵法。
指挥士兵们,稀疏排列或密集站立,实行方阵进攻或圆阵防守,做锥形突击或雁形合围。
但这其中,根本不涉及任何两仪、四象、八卦等玄学的概念。
其实,古代战争中,保持阵势整齐非常重要,因为阵势先乱的一方往往战败。
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越简单的阵法,指挥起来越方便,也越容易保证行动一致。
复杂的阵法只能应用于小部队,比如戚继光改良的“鸳鸯阵”,需要排兵、狼笕兵、长枪兵、镋钯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可组成一个鸳鸯阵,这其中战斗人员11名,火头军1名。
即使如此,戚继光还是要特别命令,“任是如何,不许离乱鸳鸯阵法”;在遭遇敌人伏击时,绝不用鸳鸯阵,因为“鸳鸯阵人多,跑远易乱”。
三国演义中,所谓的“八阵图”,其实是诸葛亮使用的一本练兵手册。
何为“八阵”,历代有不同解释,其中李靖的观点最为合理。
他说,早期军队在“井”字形的土地上训练,大将居中,八支部队环绕四周,正好是“八阵”。
后世虽然不再用“井”字形的土地训练部队,但“八阵”的名称流传下来,成为对阵法的泛称。
那么《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那句“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就很好理解了。
所谓的“八阵图”,其实就是诸葛亮使用的一本练兵手册。
可以,诸葛亮留下的《军令》、《兵要》等兵书全部失传,所以诸葛亮版“八阵”的具体内容,也随之失传了。
这是记录在《短史记》一书中的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去看一看。
资料来源:短史记
感谢您读到这篇内容,写得不好,请您见谅,如果有一点小小的感兴趣,麻烦您点个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