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刀,《天工开物》曾有云:“凡铁兵薄者为刀剑,背厚而面薄者为斧斤。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若非钢表铁里,则劲力所施即成折断。其次寻常刀斧,止嵌钢于其面。即重价宝刀,可斩钉截凡铁者,经数千遭磨砺,则钢尽而铁现也。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欹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天工开物》乃明朝书籍,而日本刀却早在宋朝就被作为文人墨客颇为喜欢的工艺品被引进中国。宋朝著名词人欧阳修就曾经写过《日本刀歌》来赞叹日本刀的精致美观(顺便黑了一把秦始皇):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根据日本《善邻国宝记》中记载,日本在朱元璋禁止中日贸易后,为恢复中日贸易,曾在明建文帝三年()向中国派遣使团进贡礼物,其中就有“剑十腰,刀一柄”。此后数目越来越多,在宣德九年()时期,数目已达到了“撒金鞘太刀二把、黑漆鞘太刀壹百把、长刀一百柄。”共计把的数目。因日本刀性能甚好,中国也曾加以仿制,据《续文献通考》卷《兵器》载,洪武十三年()设置“军器局”,所制作的各类刀中就有“倭滚刀”。明武宗正德年间“兵仗局”制作“倭腰刀万二千把,长柄倭滚刀二千把。”《明会典》中“红鲨鱼皮靶黑斜皮鞘錽银事件倭腰刀”的名目,应为仿造日本刀。时间进入了年,戚继光开始在金华,义乌等地开始编练他那后世闻名的戚家军。在多次与倭寇的交手中,戚继光发现明军使用的传统武器无一是日本刀的对手,他曾在《纪效新书》说道: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进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同时期《武备志》中也写到:长刀,则倭奴之制,古所未备,甚利于步,古所未备。为了应对倭寇与日本刀的威胁,戚继光分析了倭寇的刀法和战法,针对倭寇喜分散作战,人数少而刀长的特点,首创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小规模集体作战的阵法“鸳鸯阵”。而为了给其中火铳手防身,戚继光便将长刀配给麾下火铳手使用。长刀刃长五尺,全长约1.5米。是戚继光参照日本野太刀样式加以改良而成。在《练兵实纪·卷五·军器制解·腰刀解》中就有提到这种刀的制作手法:腰刀造法。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近时匠役将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侧锉。将刃横出其芒,两下有肩,砍入不深,刃芒一秃,即为顽铁矣。此当辨之。用法别详《实纪》内。但以外与敌角,属势均之器,殆不可胜敌也。但是中国人对于东夷利刃的使用还远远不止于此,在《四镇三关志》中就有日本刀的踪影,可见日本刀已经在明朝军队中大大普及在明朝末期的御林军刀亦是仿制镰仓时期太刀的变体。同时期因倭寇刀法犀利,中国的民间武术家也开始对日本剑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缴获自倭寇的日本刀法《阴(隐)流之目录》参考并结合中国武术自身,出现程宗猷的和戚继光编写的两种流派,而这两种流派在经历过长时间的磨炼改进与跟中国本土其他武功的融合后,出现了中日混杂的新武器——苗刀。在民国《苗刀考证》中也说道:“迫明戚继光得此刀法,传之于部下,用于冲锋陷阵,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震华夏。”所以日本刀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远比我们日常想象的要早,作为知名的出口转内销产品,日本刀不仅是日本武士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文化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