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转载自百家号作者:红颜秀影
这两天,广大吃瓜群众突然就开始讨论“火锅有没有文化,该不该消失”。
起因是在湖南卫视的老牌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中,主持人靳梦佳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一种料理最该消失?”当别的嘉宾还在犹豫之时,香港知名美食家蔡澜表示“让火锅消失吧。”
几位嘉宾一脸问号,纷纷追问为什么。钱枫则表示明明很多人爱吃火锅。
蔡澜对此进行了一番解释。“因为火锅是一种最没有文化的料理方式,你什么东西都切好了就扔进去,那又什么好吃呢?”
没文化?只是切好东西就丢进锅里?所以就想让火锅在美食界除名?这属实惹恼了不少耿直的重庆网友,他们立马就站出来仗义执言,为心爱的火锅打抱不平。
反正火锅不能消失!至于大家为什么会对蔡澜说的话反应如此激烈,主要是因为老先生的身份比较特殊,开口说的话也有分量。蔡澜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以写美食著称,又被喻为「香港食神」,名声斐然。那么他说的话就一定对吗?不一定。
蔡澜早年间曾经说过日本人不吃三文鱼,日本正宗的料理店是没有三文鱼刺身的。对此,微博著名科普博主开水族馆的生物男给出了比较专业的解答。
“其实北海道当时就一直吃洄游大马哈鱼”
“日本总消费量/人均消费量都是全球第一”
由此可见,「食神」也不一定什么都懂,什么都对。不想怼任何人,小编只想用一部最新的纪录片来为火锅说几句公道话。《天下一锅》
《天下一锅》是由爱奇艺出品的纪录片,用浸入式体验形式展现老北京涮羊肉,潮汕牛肉火锅,广东打边炉,川渝老火锅,云南特色火锅,贵州酸汤鱼火锅等中国火锅文化的六大门派。目前只出了两集,一起来体会一下。
第一集导演将目光放在祖国北部广袤的大地上。蒙古的冬天,气温骤降,食材匮乏,但蒙古人民显然因此不会降低对美食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是一种当地特色火锅——冰煮羊。冰块放入锅中,刚刚切好的大块羊羔肉置于冰上,这便是冰煮羊的全部食材。但选取的冰块可不是普通的冰。冬季草原上河水结冰时,冰河中最为纯净、优质的部分才有资格被牧民选中,当做草原独有的天然食材。据说这些冰块化出来的雪水都是绵甜绵甜的,正好请来与当季最肥美的羊肉作伴。
鲜肉与冰块被罕见地结合在一起晶莹剔透的冰块帮助牧民锁住与羊肉初遇时的美好,在热力的催促下,才缓缓释放出这位如花美眷的诱人滋味。一时间,沸水翻腾,肉香四溢。
烹制冰煮羊时,不添加任何佐料,只求最大程度保留羊肉的天然本味。可谓万千滋味,只取一瓢。
隔着屏幕,仿佛闻到了香气!刚刚出锅的冰煮羊,配上一碟韭花蘸料,简单、纯粹,就足以勾动蒙古汉子们蠢蠢欲动的味蕾。
看着牧民们绯红、微醺的脸庞上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或许对于草原儿女而言,火锅不仅是一顿酣畅的盛宴,也是他们对抗严苛自然的勇气来源。
共享冰煮羊的牧民,提起老北京的吃食,最传统、也是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卤煮火烧、豆汁儿、炒肝、豌豆黄、面茶、糖火烧、炸糕、芸豆卷、驴打滚等等。
驴打滚,但无论是哪里的老饕,来到北京,都必须尝尝地道的北京火锅——老北京铜锅涮肉。为了展示老北京铜锅涮肉,制作组来到北京簋街,探访了一家名叫裕德孚的老店,向老板于福生讨教北京火锅的秘密。于老板是个懂行的食客,家族事业在他手里发扬光大,靠的不仅是北京人对铜锅的偏爱,也因为他把老北京只讲究、不将就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开店几十年,他向来只选取最好的羊肉,情愿不做生意,也不糊弄任何一位客人。他挑选出的羊肉,在纪录片里是这样描述的——
羊要根正苗红,肉还要精中选精。大三叉肥瘦俱全,抹在盘里半云半霞,秋水共长天一色。小三叉和磨裆,细腻红润,模样娇羞,肉欲勾人。
知道的,这是在说羊肉。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描述什么绝色佳人。
把羊肉说的比花还美,下锅前的羊肉就已经如此肉欲勾人,被客人迫不及待捞起的羊肉卷更是无比撩人,让人想立刻「一亲芳泽」。
配合老板自制的酱料,一口下去,幸福感瞬间爆棚。什么燃烧我的卡路里,都不重要了。
看完这段,除了馋,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后谁再说火锅用料简单,不求新鲜,不讲究,那就是不给老北京铜锅面子。说完传统的涮羊肉火锅,还有白汤煮羊蝎子——北京人的另一位宠儿。羊蝎子是指带里脊肉和脊髓的完整的羊脊椎骨,因其形跟蝎子相似,因而得名。
白汤在锅里翻腾,咕咚作响,熬出暖意,熬出滋味。羊蝎子则浸润在白汤之中,吸取精华,变得醇厚味浓,鲜香嫩滑。来上这么一锅温润的白汤羊蝎子,所有恼人的心事都将冰消雪融。
当冷风席卷,刺骨的严寒让人避无可避,也请不要放弃。因为,冬夜里总有一个热气腾腾的锅子在等着你,就像万家灯火也总有一盏为你而亮。
火锅百家,川渝为大,只因火锅在这片土地传承历史之悠久。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重庆人的宴席上就已经开始出现火锅,经过近百年发展演变,最终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麻辣火锅。火锅之路,原本也是川味之路。
除了文体两开花,热辣鲜香的火锅体系在四川也开出了不一样的旁枝——串串香。顾名思义,“串串香”就是以竹签串上各种菜,将其放进滚烫的火锅中涮着吃的小吃。
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鸳鸯锅是四川人最后的妥协。但纪录片中偏偏就有一个倔强的店家——大鸟老砂锅牛油串串,坚守微辣的底线绝不动摇,鸳鸯锅什么的,在这家店里不存在的。莫得鸳鸯锅,微微辣是最后的妥协。
这家店不仅独特在老板的脾气倔强,他家的串串也是从制作到味道都很特别。选取最好的剔骨牛筋肉,经过卤制,等味道渗透彻底,再进入牛油砂锅中,长时间的烫煮,最终的成品肉质香糯,融香、辣、鲜为一体,令人欲罢不能。用重庆话说,那就是口感相当巴适。
牛油砂锅串串香,重庆火锅爱用牛油,四川火锅则爱用清油,但随着吃货们的南北往来,两家火锅的技法和味道又开始相互融合,这家大鸟老砂锅牛油串串正是融合的产物。传承、融合、变革,火锅虽非文化,却同时拥有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蔡澜之所以想要让火锅消失,主要是因为他认为火锅没有文化价值以及食材处理简单。那么,火锅处理食材真的像蔡澜说的那样随意简单?纪录片中的一家院子老火锅恰好能给出答案。
院子老火锅的老板蔡忠明憨厚能干,经常起个大早,就为了采购到最新鲜的食材,店小,不妨碍他对这家店的重视。一道特色蛋球(双鞭蘑菇)是老板蔡忠明的创新菜,食材的处理颇为复杂。需要把菌类细细切碎,混合蛋液,搅拌均匀,再灌入动物肠膜内,煮到蛋黄凝固,最后切片煮熟,入口易化。
而创作这道菜的初衷,蔡志明坦言是为了自己的母亲特意准备的。
一道蛋球折射出的不仅是蔡志明的奇思妙想,也是他对家庭的重视与情感的表达。就连这家火锅店的熟客都说他们看重的不仅是这家火锅店的好滋味,也看中蔡老板表现出的人情味。
你可以说火锅没有文化,但火锅本身就是一种大团圆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火锅除了是食物,也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记忆,亲朋好友围聚一堂,把酒言欢,锅里沸腾的不止是食材,也是脉脉情意。就像蛋球不仅是老板蔡忠明的创新菜,也是他对牙口不便的母亲的爱意一样。这一锅一碗烫出的美食,却始终能够代替语言,去表达深藏在内心的爱。
天南地北,唯有火锅这条路,大家都走的坦荡、顺畅,个中滋味,尝过方知。天冷了,有空就和心爱的家人、爱人、朋友一起吃个火锅吧。最后,用汪曾祺先生所著《汪曾祺谈吃》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也就是口味这个东西是没有定性的。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一个人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对食物如此,对文化或者其他的东西也是一样。——《汪曾祺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