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先民们汲取灵感,巧妙创造出诸多不朽艺术传奇。以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为肇始,吉祥纹样滋生、绽放,历经数千年岁月更迭,始终赞颂着生命繁衍之美,渗透着崇德乐业的智慧,宣扬着天地人和的祈愿。在山水围固、河溪萦回的湖南,吉祥艺术随多民族人们的奋力生活,尽情绽放于三湘大地,明媚鲜艳,长盛不衰。她附着了神话传说的色彩,散发着巫风楚俗的浓郁芳香,弥漫天地;她演绎了喜悦的生命之美,涌动着最浪漫的灵性,热情洋溢;她紧拥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天然活泼,生辣处见真心。在长沙博物馆“湖湘文化”系列特展之一“喜湘逢——湖南吉祥艺术大观”中,展现了一次省内文博单位的“大联动”——15家文博机构、民办博物馆与私人藏品资源的件具有浓郁乡情和吉祥寓意的展品,集中地呈现一部“活的湖南民间美术史”,将千言万语说不尽的美好祝福,凝练为吉祥故事与艺术图像,与大众欢喜相逢,寄寓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1.生命的劲气回溯既往,人类虽一直未能摆脱战乱、瘟疫、洪水、饥荒等多种灾难,但民众对生存和幸福的渴望勃发出强大生命力,经磨难而愈加奋勇。生存繁衍成为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亦为吉祥艺术所要表达的首要理想,而生命的传承延续又有赖于阴阳交互化生万物,才能永生不息。人们还将自身生命繁荣的希冀推演到了万事万物上,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牲畜繁茂……大到日月山河,小到瓜果桃核,吉祥艺术以千百种方式歌颂生命,参赞天地之化育,尽情宣扬生命的劲气。“子子孙孙无穷尽焉”的生命传衍是中国几千年来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湖南地域有“祈拜生育神灵”“偷瓜送子”“吃瓜得子”等借物求子的习俗。因此,渴望子嗣兴旺的吉祥图像,也随着民风民俗显示出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如莲花童子、莲生贵子、麒麟送子、天仙送子、百子婴戏等吉祥图像盛行湖南民间。孩子所使用的长命锁、童帽、娃娃鞋、小肚兜等日常用品上,也被装饰赋有美好的寓意的纹样或吉利的祝福词,以祈愿孩子平安健康、长命百岁、一帆风顺、富贵吉祥。乡间田野里丰茂茁长的瓜瓞与多子、多籽的动植物都成了民众生命繁荣的比照,瓜瓞绵绵、榴开百子、累累葫芦、藤蔓缠绕的葡萄、繁殖能力强的青蛙与蟋蟀等纹样,在吉祥图像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与活力之美,表现着生命的欢呼雀跃与欣欣向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则通过巧妙地借助花、鸟、鱼、虫等纹样来表达。喜相逢、凤戏牡丹、龙凤呈祥、迎亲图、和合二仙等象征甜蜜爱情的吉祥图像中,蕴含着缱绻的情意,低回婉转、含蓄不露,具有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喜相逢是以“S”线将圆形一分为两个部分的“太极图”结构,阴阳相守,以成双成对的动物、植物或人物构成适合纹样,首尾相接,相互追逐,传达人们对美好爱情、生命延续与种族繁衍的期盼与追求。“凤凰戏牡丹”纹样极富特色,其形式有“凤戏牡丹”“凤栖牡丹”“凤啄牡丹”“凤穿牡丹”等,均蕴含着爱情美满、夫妻和睦的寓意。此外,若你将岳阳、怀化、沅陵、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攸县等湖南不同地域的凤戏牡丹图像进行对比展示,就会发现,各地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意味无穷。人们筹备婚嫁尤为精心,绣制婚联、迎亲图,打制金银首饰等,装饰的吉祥题材有龙凤、一把莲、荔枝等,构思巧妙,以恭祝新人婚姻喜庆吉利、夫妻和谐长久。长寿源于对生命的珍视,更是生命延续的象征。人们将“寿”的敬仰注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化“寿”入万事万物,关于“寿”的吉祥图像数不胜数,主要通过人物、寿字、动植物来反映老百姓追求长青不老、凌冬不凋、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以寿字为基础构成的吉祥图纹,早在秦汉便有“延年益寿”字样的瓦当,宋代有“百寿图”行世,清代更是流行摹写古今各种寿字。除此之外,还有以寿字与蝙蝠、寿桃、万字符号组合的祝寿祈福的吉祥图像。自然天地间的青松、白鹤、桃子、野鹿、灵芝、猫与蝴蝶等,都被人们用作祝寿的吉祥图像,以祈祷万古长寿。2.崇德乐业,勤以立身在数千年农耕岁月的演递中,人们劳作不息,耕田养其亲,读书修其身。百姓将“耕读第”“耕读传家”作为家训,代代相传,体现了崇德乐业,勤以立身的处世智慧。进则出仕荣身,兼济天下;退则居家耕读,独善自身。湖南民间更是有“山是爹爹水是娘,渴了饿了去一趟”的俗语,这是一种“伸手讨不如反手抓”的积极进取、自力更生求发展的精神品质。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一方面强调人格道德的教化,另一方面将文化知识的习得看作是头等大事。因此,民间出现了许多鼓励子孙求学与赞颂品格修养的吉祥图像,如渔樵耕读、冰梅纹、梅兰竹菊等,祈盼孩子能如耕者般勤于学问,知书达理,学书养志。“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渔”“樵”“耕”三种劳动方式能够保证农家人的基本生存,也代表了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和价值取向;“读”却是农家子弟以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希望。以鼎、瓶、玉、书、画等古器物配祥瑞花草瓜果组合的博古纹,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人们通过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变化,巧妙地将春兰、夏竹、秋菊、冬梅赋予了时间的秩序和深层的文化内涵,归纳出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淡雅清贞的特征,并将其与人生的修养操守建立联系,成为人们最为神往的人格追求目标。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雅士修身怡情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琴棋书画的装饰纹样也常见于民居的日常生活中,以显示生活的雅致和品格的高洁,寓意多才多艺、博学多才。隋唐以后,随着科举考试的盛行,“学而优则仕”,学子耐得十年寒窗、玉蕴珠藏,金榜题名。人们把入仕作为奋斗的最终目标,求学为官蔚然成风,成为百姓乐于表现的题材,是数千年来以官为本、以官为贵的人生价值取向的表露。科举时代考生自乡试、会试直至殿试,三次应考均得中者为连科进士。有关金榜题名的吉祥图案有状元及第、魁星点斗、一路连科、一甲连科、二甲传胪、蟾宫折桂、鱼跃龙门等。人们借用谐音表达吉祥寓意,以公鸡与鸡冠花组成“官上加官”;大小狮子戏耍,或以母狮子怀抱幼狮组成“太师少师”;马、猴、牡丹组成“马上封侯”“辈辈封侯”“富贵封侯”;吉语图像化,装饰日常生活用品,以祈愿官运亨通,寓意世代享有高官之位。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地位与财富往往是共生的,富则贵,贵则富。人们在不断提升自身品德修养时,期望追求更多的财富。关于财富的吉祥图像花开富贵、年年有余、招财进宝等,人们往往图绘其形,张贴于门户,或陈列于中堂,以求发家致富,获得更高的门第声望与社会地位。人们对生活美满富足的追求,常以牡丹、鱼、螃蟹、鹌鹑等动植物的组合成“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富贵有余”“富贵吉祥”“八方来财”“安居富贵”“花开富贵”等吉祥图像,用于对亲友的美好祝福。刘海为五代时人,宋代民间有“刘海撒钱”的戏曲,明代出现了“刘海戏金蟾”图。后世“刘海戏金蟾”绘有海蟾子手持绳索,上串铜钱,舞弄戏蟾,象征招财进宝。湖南桃源刺绣中的锦鸡于繁盛花叶之间觅食、鸣叫,充满生趣。随形而制的锦鸡与花组合,有“锦上添花”的吉祥寓意,比喻美好的事物互相叠加,美之更美,好之更好。3.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天地间万事万物都蕴含着生机与妙趣,呈现千姿百态之美,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北部地区与不断南下的中原传统文化相互交融,湘西南地区的大山深处,遗存着多种少数民族的信仰,互容并存。百姓所创造的吉祥艺术以自然观照自身,观物取像,在传统文化里选择、接纳与同化,在崇山峻岭的多民族间流动、吸收与融汇,在古往今来的岁月中传承、演变与创新,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从新年岁首到数九寒冬的腊月,镶嵌着人们不同的愿望,有播种的希望、丰收的喜悦,也有幸福安康的祈愿,被演绎在以纳吉祈福为目的传统佳节里。春节、端午、七夕、中秋在从古至今的时空中被反复强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意义,人们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里,以吉祥艺术表达美好期望,鼓励自身面向未来、开拓进取。新春佳节里演绎着以迎春接福为主题的各种习俗,贴门神、挂年画、接福运、老鼠嫁女纳吉为目的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都离不开富有浓郁乡情的吉祥图像的巧饰,烘托出节日的喜庆与热闹。文天祥曾记录了衡阳地区的元宵节盛况:“十五夜为元宵,先数日剪纸为灯,或悬庭户,或列街衢,或数十人击鼓鸣锣,舞龙灯,跳狮子,百戏并作,谓之庆新节,又谓之闹元宵,观者如堵。”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围绕着丰收的主题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系列风俗。古时人们通过祭月、向牛郎织女星祈求爱情、子孙、智巧、瓜果谷物家畜繁茂的七夕节风俗最为流行,长盛不衰。湖南地区在秋日时节亦有偷瓜送子的习俗,以求婚姻美满、多子多福。湖南民间至今还保留了许多与季节息息相关,且广为人民大众喜爱的祈吉图像,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化“吉祥”入万事与万物,祈盼一年四季平平安安。4.法宝护符代代传湖南吉祥艺术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内涵丰富,表现方式受到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暗八仙、佛八宝、杂八宝、宝相花等吉祥图像,突破单纯的宗教意义,呈现出纷繁万象,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真切向往,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万灵法宝。宝相花集众花之美升华而成,是我国独特的吉祥之花;佛八宝,各有吉利祥瑞的涵义,其中以盘长为主体结构的“中国结”,是中国艺术的一种代表形式。杂八宝是以古代吉祥物组成的图案,产生于宋代,明代杂八宝的组合图像定型,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真切向往。儒家以凤凰、仙鹤、黄莺、鸳鸯、鹡鸰比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者之关系,隐喻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式。湖湘楚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神秘而浪漫的图腾信仰,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吉祥符号,成为民众生活里代代传颂的护身符。蝴蝶为苗族民众的护佑之神与滋生万物的始祖,被亲切地称为“蝴蝶妈妈”,常与花鸟纹搭配,具有繁衍生命之意。“蝴蝶妈妈”的形象被大量运用在湘西苗族的装饰纹样中,是人们期望通过借助其“超自然力”来实现护佑自身平安健康的心理诉求的反映。瑶族很早就散居在湘南、湘东等地的丛山密林之中,山区多野生动物,将日常生活与农作耕种有关的动物视如神灵。而瑶族对“盘瓠”的崇拜和祭祀,有着悠久的历史,“盘王过海”的故事广为流传。湘西土家族是古老而又饱经风霜的民族,主要分布于湘西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地。该区最著名的民族工艺是西兰卡普,即打花铺盖,以手工织花工艺制作,其图案风格具有强烈的特色,与本民族生活习俗与神话故事密切相关。湖南的侗族主要居住在通道、新晃、靖州、芷江等地,关于侗族的来源较为集中的说法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他们至今的生活习俗还保留了一部分百越遗风。如侗族对日月星辰的崇奉尤为突出,且体现在娃崽背裙上的图形尤具鲜明的特色。吉祥图像艺术文化积淀深厚,情感寄托充沛,蕴含着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对湖南吉祥艺术进行探索,了解湖湘人民的风俗习惯与审美取向,对当代文化复发生机与区域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为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