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啼笑因缘妇孺皆知的经典,新鸳鸯蝴蝶派 [复制链接]

1#

《啼笑因缘》是新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张恨水,中国现代著名通俗小说家,被赞誉为“中国大仲马”“通俗文学大师”。

张恨水主要活跃在民国时期,所以他的作品多以民国为背景,讲述了在动荡社会下,一幕幕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

《啼笑因缘》讲述的是一名从杭州来求学的青年学生樊家树和三个性格不同、家世地位悬殊的年轻女子的爱恨纠葛。

樊家树是一名张恨水理想中的青年人。他家世良好,正直善良,不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看不起穷人。他能放下身段以平辈身份结交关寿峰,也能垂青唱大鼓的凤喜。但是樊家树毕竟年轻,涉世不深。所以凤喜对他明显的暗送秋波,他便也对其付出了真心。他对于凤喜的爱情是由怜爱而产生的。他想让凤喜变得更好,便不惜钱财替她重塑身份。但是樊家树并没有认真的考虑过凤喜的性格和家人的处事方式,导致人心不足蛇吞象,渐渐变成了凤喜一家眼中的钱袋子。

凤喜身为一名社会底层的穷人,遇见樊家树这样的青年,无疑是幸运的。但是因为受制于眼界和自身条件,遇见对她来说更富贵的机会的时候,她的良心便倾向于金钱一方。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和樊家树所付出的感情和代价是不对等的。其实可以理解,在凤喜遇见樊家树之前,她所受的教育都是金钱至上,这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的狭隘认知。

关秀姑其实和樊家树在本质上是最相像的。秀姑有很多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坚强、隐忍,善良、宽容。这些品质在樊家树身上也能找到。不知道是不是属于同极相斥,樊家树几乎从未钟情于她。关秀姑对于樊家树的感情其实是建立在感激和可靠之上的,并不属于一见钟情。读者都觉得关秀姑在书中是最被辜负的一个,但我觉得她没有和樊家树这样的人在一起,是樊家树的损失,是关秀姑的幸运。

何丽娜实际上在地位上和樊家树是最相配的。用现在读者的话来说“门当户对,家世相当“,甚至实际上樊家树还是高攀了。毫无疑问,何丽娜一定是当时社交场上的宠儿,当时的“白富美”,这样的人偏偏钟情于樊家树,而且还是一直都知道樊家树是有意中人的情况之下,我觉得是不太可信的,这可能属于当时青年的一种YY吧。

樊家树对于何丽娜则是本能的反感。何丽娜是属于新潮流的女性,涂香水,爱跳舞。樊家树则更加具有传统观念。当他看到何丽娜随便打赏给小费的钱都是别人几个月的费用,本能想到的是自己养不起这样奢靡的女子,说明潜意识里面樊家树是知道何丽娜才是自己理想的对象。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樊家树喜欢的女子是比他弱小的人,比如凤喜,像菟丝花一样,只能依附他生长。关秀姑虽然穷,却在精神上也是自由的,并不依靠他。何丽娜更是新时代女性。这种旧观念和新时代的矛盾和冲击,在这一场四角恋里面,最终还是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其实最后的结局,读者都有所预感。凤喜日益喜欢和同学攀比已经暴露了两人之间的不合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在等待着两人之间矛盾的激化。在强权当道、法制不完全的民国时期,这种矛盾只需要一点引子就会爆发。果然凤喜为了高枝抛弃了自己的情人,樊家树面对强权无能为力。关秀姑的侠义之心在其中显得难能可贵。

虽然结局令人唏嘘,但是我觉得故事停留在这里是最好的。后面为了满足读者的遗憾强行续上的家国情仇的结尾《〈啼笑因缘〉续》如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一下子便“天日无光,百般无味”。

看完这本《啼笑因缘》之后,才发觉这本书名起的真妙。这段姻缘对于樊家树来说,可不就是“啼笑皆非”,他身边好好的关秀姑,何丽娜他看不上,偏偏瞧中了更爱金钱的凤喜,等以后再回首看着一段经历,真真是只能嘲笑一声“自己太年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