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首诗写尽了佳人的脱俗和清雅,杜甫佳人 [复制链接]

1#
彭洋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m.39.net/disease/a_9372471.html

唐肃宗乾元元年()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第二年七月,他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橡栗,自给度日,《佳人》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季。诗中写一个乱世佳人被丈夫遗弃,幽居空谷,艰难度日。

全诗诗人一以佳人自寓,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将女子的美,品味的高与幽居环境点出。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

第二部分开头说出自当女子家中落寞后,男人便另寻新欢。讲出女子孤独的原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既指女子不愿再出山沾染世俗,新人旧人为清浊,前华后憔为清浊,在家弃外为清浊,也表明作者不与浑世沾染,自是早出晚归,采菊篱下,悠然的。

末两句以写景作结,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

《佳人》正是杜甫借高调来诉情,阐明隐居之志。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好女子,幽静地居住在空旷的山谷。

自己说本是朱门大家闺秀,竟沦落到荒山和草木共处。

过去关中曾经发生过兵乱,她的亲兄弟都被乱*杀戮。

高官厚禄又能有什么用处,亲人死后尸骨都不能葬收。

世上的人情多是嫌贫爱富,万事变迁像烛光随风起伏。

可恨丈夫是个轻薄浮浪子,遗弃我重新娶个美丽新妇。

合欢花还能知道晨开夜合,鸳鸯鸟双飞双栖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新夫人欢欢笑笑,哪听得见下堂妻失声痛哭。 

要像在山的泉水清澈纯洁,不像出山的泉水浑杂污浊。

等待着侍女卖掉珠饰回来,扯把青萝枝修补破漏茅屋。

摘下来山花不愿插在发上,独喜爱柏枝经常满捧采折。

杜甫的诗歌是以一种描写社会底层百姓的写实风格进入我们的视野。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治倾向,基本上是“沉郁顿挫”,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面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诗我背过许多,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竟是“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这一句。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诗名为《佳人》,是杜甫诗集中我最为欣赏的。虽不及“三吏”、“三别”那么有名,但好像总有极大的魅力吸引着我,令我不断吟诵着它。

它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一开头写的是一位盖世无双的绝代佳人在述说自己的苦境。她说:“我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儿,如今却沦落山野,与草木相依。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娘家中落之后,轻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个美貌如玉的妇人。为买口粮,丫环替我变卖了首饰回来了,草棚漏雨,我和她一起牵引藤萝,修补茅屋。”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这令我一直不能忘怀的诗句,以比喻的手法,体现了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眼前。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一句引发了许多争议。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之同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无所挠其清。佳人之夫出山,乃随物流荡,遂为山下之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我也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

我觉得这首诗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结尾。别的诗人一般都会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但杜甫没有。他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让读者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昏里,衣裳单薄,孤零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结尾也没对佳人的容貌用一个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优雅姿态。

了解了这么多,想必大家都认为《佳人》是来形容一名女子的不幸遭遇,体现当代妇女的可悲。实际上,诗人最主要是想以此来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之前,诗人曾向唐玄宗献赋,但即因直言以及贺兰进明等人的谗言,被贬官华州,从此离开京城,再也没有能够回到皇帝身边。诗人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忠心耿耿,最后竟落到弃官漂泊的窘境。这令诗人不由得一阵感慨世事无常,但诗人不管在何种艰难的情况下,从来没有改变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他对君王的忠心,正如一绝代佳人对夫婿的痴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因此,杜甫的《佳人》也不难看出诗人对困难的不屈与不甘堕落。

虽然杜甫的一生穷困潦倒、身无分文,还曾经做过乞丐。但是他所留下的诗文却流传千年,影响了中国文学,乃至日本文学。

背完了《佳人》,我被佳人的坚强所深深感动,我要学习她的高尚品格,遇到困难敢于去克服它,不要像现在的某些人,因一点小小的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诗一开始,是“幽”,诗到结束,是“寒”。从诗的开始到诗的结束,我们感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同情!怜爱!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那么,《佳人》24行,一言以蔽之,也是三个字:思无邪!

不知到杜甫以后有没有再来过这个美丽的山谷,我想他一定是来过的。

杜甫在秦州,认识的女子肯定不只佳人一个,比如他常去喝酒的店里,要是有一个女老板或者有一个漂亮的老板娘呢?比如秋后秦州农人给他着送除架的瓠瓜的时候,要是正好是那个农夫的俊俏媳妇送的呢?再比如《捣衣》一诗,显然也是杜甫与一个浣衣的妇女河边交谈的记录,那个妇女显然也有让诗人感动不已的地方,比如她对自己远去丈夫的牵挂,她给自己的丈夫做棉衣的痴情(有些牵强的学问家可能又要说这其实暗示着杜甫的忠君思想了)。但是,杜甫去并没有以《捣衣妇》来命名自己的那一首诗,而是名之为《捣衣》,好像是“对事而不对人”的,而在《佳人》这一首诗里,杜甫却直接写了这一个美貌的女子,而且直接以《佳人》为题,显然又是“对人而不对事”的。因为这个人太像作者自己了:都是从关中来的;都身怀宝珠洁玉之节操;都零落而依草木;都曾遭弃;都怀念旧情而不忘;都饱经桑乱……于是诗人对这个太像自己的女子,自然倾泻了更多的笔墨与感情,现在我们看上去,句句是写佳人,句句也都是写作者自己

《佳人》所写,肯定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要是让现在那些专一演绎名人的爱情故事的人知道了,自然会编出一本《戏说杜甫在秦州》来,把我们的老好人杜甫也拉下水去,以现代小人之腹,度古代君子之心,让他和佳人之间,生出无数风流韵事来。那样的话,公元年的秦州秋天,可就真的成了一个“多事之秋”了。然而,杜甫和佳人之间,肯定是什么让现在无聊者感兴趣的事也不会发生,首先,杜甫不是风流才子唐伯虎;佳人也非浪漫多情的秋香,你只要听一听佳人的诉说,就知道她的“封建思想”是多么的严重:“夫婿轻薄儿,美人新如玉。合婚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佳人对自己的丈夫是如此,杜甫对自己的皇帝其实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思想之下,即使在这样的空山野谷风清月白之中,诗人与佳人猝然而遇,即使杜甫心里是动动动动动动……,然而,发乎情而止乎礼义者,真儒大儒也,他们固然是会“向前看,齐步走”的,然而他们也一定会“立定”,“向后转”。

一首诗写尽旧友久别重逢的喜悦,杜甫《赠卫八处士》翻译赏析

一首诗写尽了泰山的雄伟壮观,杜甫《望岳》深度翻译和赏析

一首诗写尽了诗人的孤独豪放,李白《月下独酌》深度翻译和赏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