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102/4549565.html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记者袁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双成对出现的鸳鸯一直被视为浪漫爱情的化身。虽是寒冬腊月,但成群的鸳鸯频繁现身已成为首都北京一道亮丽风景线,不仅吸引游人争相观赏、拍照,也激起鸟类学家和观鸟爱好者的研究兴趣。
“最近几年北京城区的鸳鸯越来越常见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研究员史洋说,“几乎每天都有人看到鸳鸯。”
鸳鸯在古代是爱情象征,拥有彩色羽毛,栖息于河流附近,是杂食性动物。
史洋正带领一支由中心专家和6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开展鸳鸯科学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北京城区鸳鸯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分其繁殖种群和越冬种群,为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繁殖动态和迁徙规律做准备。“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能更好地保护它们。”史洋说。
原产于东亚地区的鸳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一直被看作是候鸟,即春夏到北方繁殖,冬季迁往南方。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雄鸟色彩极为艳丽,喙为鲜红色,端部有亮*色嘴甲。上体深色,下体浅色,最具特色的是背部桔红色的帆状飞羽,这是雄性鸳鸯的一个显著特征。
雌鸟远不如雄鸟漂亮,通体颜色为暗哑的灰色,也不具有雄鸟的“帆状三级飞羽”。雌鸟的辨识特征为鲜明的白色贯眼纹和灰色喙。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地区出现鸳鸯,每年2-3月来京,4-5月繁殖,10-11月离京。
年至年间,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北京开展了鸳鸯种群数量的调查,发现北京地区鸳鸯数量约有只,主要的栖息地分布在京郊的水库和城区的皇家园林,包括密云水库、颐和园、圆明园等地。
尽管没有科研机构的权威数据,但鸟类学家们普遍认为鸳鸯的数量在下降,因为它们的栖息地在减少。
与其他水鸟不同,鸳鸯首选的休憩和筑巢地往往是在水边的杨树或柳树洞里。树洞可能是由虫蛀形成,也可能是树枝断裂后向内腐蚀形成。这些树洞都是鸳鸯选巢址时的最爱。
志愿者在北京玉渊坛公园调查鸳鸯数量。
然而北京地区高大的树木日益减少,树洞数量堪忧。史洋说,很多高大的乔木出于景观或游客安全考虑被砍掉,间接毁掉了鸳鸯的家,大大影响了鸳鸯的繁殖数量。
有人认为现在城区鸳鸯的遇见率高了可能是好兆头,但史洋对于鸳鸯数量的增减却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事实上,根据团队在一月下旬的一次调查统计,在北京城区10处鸳鸯栖息地中只发现了只,比他预计的数量要少很多。
史洋认为,随着气候和环境状况的改变,鸳鸯的生存状况也有了很大变化。据研究人员观察,在北京地区鸳鸯既有候鸟也有留鸟,部分种群开始在北京繁殖和越冬。
“即便是鸳鸯的种群数量增加,也并不一定能说明是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变好,也有可能是它们的越冬地环境出现了问题。”史洋坦言,“我们目前还没有稳定可靠的数据支持,这是一项长期的调查工作。”
“科学研究需要观鸟爱好者的帮助。”史洋说。鸳鸯调查的志愿者大多是中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通过培训,他们将使用望远镜和相机在北京20个栖息地进行记录。
北京地区鸳鸯科学调查地点分布图。
44岁的张哲才从年起就和上初中的儿子一起观鸟并参加各种鸟类调查志愿服务。他说,持续对一个物种观察,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事。
“印象最深的就是鸳鸯歪歪扭扭在水面上滑落的姿态。”张哲才说,“鸳鸯要抢食、求偶、水浴、理毛、打架。在小小的望远镜里数清楚这些调皮的鸳鸯还真不容易。”
参与野生动物的调查研究也是普通人对动物保护的一种贡献。史洋说,鸳鸯调查将会持续下去,以保证获得科学、稳定的数据。他呼吁,园林部门能够保留更多的树洞给鸳鸯更多的生存空间。(图品均由北京野生动物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