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革命的发动过程
1.以《新青年》为中心,形成反封建思想文化阵营及代表人物。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人们提供了社会文化变革的思想武器。也给五四文学革命以精神的内核。
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历陈就文学的利弊。胡适公开提出白话文学才是文学的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誓了主战的姿态。文章呼应了胡适的改革主张,并且把这一文学革命推向高潮。
2.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响应。
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
3.新文学阵营的形成。
《新青年》搬至北京,开始用白话文刊登。并且在五月份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新青年》的改组和壮大也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和五四新文学阵营的初步形成。
二、主要的文学社团
年到年,全国有大小文艺社团40多个。文艺刊物50多种。至年,文学社团与相应的刊物已有多个。众多社团和刊物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也有少数先驱的提倡转为群力建设。
1.文学研究会
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针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文学研究会的作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写实主义。
2.创造社
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早期创办有《创造》季刊、《创造日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前期的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作品大多带有浪漫抒情色彩。后期创造社作品主要注重表同情与无产阶级。年2月创造设备当局查封。
3.新月社。
年开始以文学沙龙的形式在北京活动。年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元、胡适等。最初开展戏剧活动,后形成新月诗派。在艺术上面受唯美主义影响,倡导新格律诗,肯定旧剧的格式化象征化特点。
4.其他有特色的文学社团。
语丝社
(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文风幽默泼辣。)
南国社、湖畔诗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春雷社。
三、五四新文学的基本特征
1.理性精神的张扬。
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
2.感伤的精神标记。
3.个性化的文学追求。
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为创作的多方面自由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四、对周作人《人的文学》的理解
1.人的自我发现
“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手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人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不属于上帝、帝王和父母,不是谁的奴隶和私有物,无论自私还是无私,他都得自己高兴,他为自己活着。鲁迅说过我为了别人而如何,也就是为我自己。
2.灵与肉的关系
“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该完全满足……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受性的于流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这样的追求反映的是鲁迅本人,也是他的阶级,在那样必得革命的乱世,既想要社会美好,又不想打仗,类似躲避斗争,厌恶革命的思想。在其他的文章中也屡有表现。他把人类复古到了动物世界,他的追求泯灭了人类道德的阶级性,这是文明的人类社会特有的,不那么相同于野性的自然。
3.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鲁迅想从个人做起,在利己的基础上利人。这样穷人和富人在他的笔下,按照他提倡的同一个人道主义、人格平等的参与劳动和生活。但似乎人类的阶级本性并不是这样的,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中,事实上只有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才会幻想这种平等和美好。
4.人的文学的判断标准
“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他喜欢的文学是顺其自然的、讲平等自由的、人道主义的、反礼教的。他强调那些普世皆同的人性,这反映了他意识里潜藏的厌恶和帝国主义斗争的世界大同主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