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城区读书生活将近三年,很多街巷却还未曾探索过。所幸昨日承蒙林籽同学邀请去到学士街参加读书会,坐着公交车摇摇晃晃地七拐八绕,才第一次感到好像深入城市腹地似的。窄窄的小街树影遮罩,两边分布着茶舍、竹笛行、小饭馆,走到头左转视野便开阔起来,横跨着石拱桥的绿色小河剖开街道,春天的杨柳低低地垂着,有人划着小舟悠悠地飘在河面。
我时常感觉自己生活的挺狭隘,被困在生活的小小一隅,羡慕外面的世界。虽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到处走走转转的冲动,但如若心被关在自己建筑的高墙之中,即便走到再远的远方也依然是在弹丸之地徘徊。
寒假里我在广州实习,下班后喜欢去到花城广场走一走。每每离开高楼走进广场,总是感到万分钦佩和感激这座城市的设计者,竟在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CBD留下了如此开阔的区域。广州的冬天很暖,傍晚天色暗下来以后在广场上散步,可以感受到被浸透着绿意的空气围绕,孩子们在追逐奔跑尖叫,下了班的年轻人边走边聊边笑,一家三口的游客远远地和小蛮腰合影,卖花的姑娘守着摊子整理花束。再走地远一些,就可以来到珠江边,趴在栏杆上吹晚风。
广州真的是一座很有生活气的城市,我知道我不属于这里,可我依然忍不住为它感动。过年时要逛花市、看舞狮、买年桔,结了婚的人要派开工红包,数额很小、只要说个吉利话便可以讨到。很难想象在当下的现代这些具有浓厚传统气息的过年习俗依然延续着,就如同在城市中心留下广场一样,像是在拥挤扭拧卷曲的世界里小心翼翼地存留着一块永远不会被侵入的平静湖面,让人安心。
假期是快乐的,回到学校之后我依然感觉痛苦。但我想如若旅行的意义是逃避,那么归来之后只会徒增更多的禁锢感。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逃避不过是一叶障目罢了。我想旅行不是为了让身体在远方,而是为了让心能容得下远方。不管身处何方,心中若能包含曾到之处的宽阔,便不会把眼前的小小黑暗看作是笼罩着整个生活的巨幕。
如果说旅行是从横向维度感受远方,那么读书必定是从纵向维度感受远方了。“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这是海子的诗句,也是主办人林籽同学给读书会起名“远风”的典故。远方是一个令人无比向往的意象,包容、辽阔、充满可能。而远风则比远方更增添了一丝洒脱。《齐物论》称:“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风来源天地、可撼万物,却来去无影、自在而行。
读书会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不过今日读书的意义暂且按下不表,因为我意识到读书会的价值远不止于书其本身。我感叹于大家的博学与思辨,但我更沉迷于欣赏大家的生活态度,温和、宽厚而又果断、勇敢。当我们在混沌与焦躁中生活的时候,总还有人愿意心如止水的读闲书;当我们在羡慕他人中迷失自我时,总还有人能够安静果敢地做自己认定的事情。读书会大抵就像是城市中心的广场一样,在兵荒马乱的生活里成为一片不可逾越的珍贵领地。
我们在卷曲变形的世界里生活久了,大概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原本的模样。生活的痛苦大多来源于对比,可是我们本来是一个个鲜活、独立、特别的人啊。各式各样的指标让我们变得失真,我们变得好像生活在代码里一样,终其一生就为了几个令人羡慕的数字努力。世间的生活方式绝不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千万别提取公因式一般地复刻他人的生活。
这多像楚门的世界。我最近常常对自己说,当你怀疑自己到痛苦的程度时,不如想一想,是不是这个世界错了,而不是你。或者说,是不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错了。远风并不难寻,不论是从什么维度,所谓的高墙与逼仄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的圈定罢了,只要走出去,便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和畅与舒爽。
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读书会所处的“不羡居”茶舍,恰好映照着我的心情。
何必羡慕?我们每个人的心都装得下自己的远方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