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醉美宋词贺铸鹧鸪天 [复制链接]

1#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再次途经苏州,万事都变了,过去你与我一同来过这里,如今为何却不能一起回家?失去了你,我就像被风霜所打的半死梧桐,就像失去了同伴的白头鸳鸯,只能形单影只地倦飞。

原野上的青草挂着露水,很快就被阳光晒干。我在旧日与你同住的房间里流连,又不舍离开你的新坟。如今独自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想到除了你,还会有谁会深夜在灯下为我缝补衣裳?

贺铸的妻子是宗室赵克彰的女儿。赵氏虽然是皇族千金,但出嫁后却不辞劳苦,勤俭持家,对贺铸十分体贴,夫妻二人感情很好。这首词为赵氏去世后贺铸为她写的悼亡词,词中表现了词人对亡妻赵氏的深挚怀念。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词人旧地重游,想到已故的妻子,不禁悲从中来,诘问妻子为什么同来不同归。这句问话是极其无理的,但却又是万分深情的。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以下两句,写自己的处境。梧桐树半死、鸳鸯失伴,这不正是词人丧偶的真实写照吗?这两个比喻形象地刻画出了词人的孤独与凄凉。

“原上草,露初晞”,这两句用比,用青草上刚被晒干的朝露暗指夫人的新殁。

“旧栖新垅两依依”,面对着依依相望的旧时居所和妻子新坟,令他肝肠寸断。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末一句感叹将感情推向了高潮。这一声感叹中,表现出了妻子的贤惠,以及词人对她的无尽想念,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名篇。

贺铸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后裔,他才华卓著不输先辈,却没有贺知章的好运气,更没有贺知章那样的顺利人生。

据说,贺铸身高七尺——也就是厘米左右,身高虽然偏矮,倒也算是正常的。但他长相奇丑,面色青黑如铁,于是,有人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贺鬼头”。

虽然长相丑得出奇,但贺铸的诗词却是极美的,温柔缱绻,清丽婉约,能写出“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样情思细腻堪比女子的句子。

不由让人想到与贺铸相似度极高的唐代大诗人温庭钧——也是丑得不忍直视,外号是“温钟馗”,也是才华横溢,人称“温八叉”,也是文辞绚丽,浪漫唯美。

贺铸充满了侠气,为人豪爽,所以结交了许多朋友,但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因此在官场上一直没有大作为,一直当着可有可无的芝麻小官,老年终于心灰意冷,辞了官,专心读书写作,编著了《庆湖遗老后集》。

纵观贺铸的一生,虽然心怀大志,除却诗词作品赞誉极高,便少有得意之时、得意之事。不过,他倒是娶得一位好妻子。

贺铸的妻子赵氏,出身于北宋皇族,是宗室之女。按理来说身份非常高贵,那她为何会嫁给贺铸呢?

其实,贺铸虽然落魄,却也算得上是落魄的贵族。论起家世,贺铸不只是贺知章的后代,也是宋太祖的原配贺皇后的族孙。所以贺铸也算是北宋皇族的“外戚”了,只是贺皇后一族尊荣未能长久地延续下去罢了。

历史上对这位赵氏宗女记载极少,但贺铸写了很多关于她的诗词作品,可见夫妻二人感情不错。

贺铸一生未能飞黄腾达,妻子也跟着他过尽了苦日子,婚前是尊贵的皇家女,婚后却是贫家妇人。不过,古代都讲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他的妻子也遵守三从四德,很少有怨言,无论贫富都默默地陪伴着贺铸,为他生儿育女,孝敬公婆小姑,把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条,不让他有后顾之忧。

贺铸仕途不顺,晚年闲居苏州,由于常年宦游在外,夫妻两地分离,聚少离多,终于可以夫妻团聚,本是幸事,赵氏却在这期间因病去世。官场失意的贺铸又痛失贤妻,一时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

贺铸将妻子安葬在苏州的城外。同年,贺铸回汴京述职,事后再返苏州时,看到妻子的坟,不禁怆然泪下。他想到赵氏为他付出了一生,饱受苦难,又想到两人曾经的深厚感情,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首《鹧鸪天》。

这首词又名《半死桐》。半死桐的典故源于枚乘的《七发》,据说龙门有梧桐,它的根一半已亡、一半犹生,砍下来做成琴,琴音为天下至悲。

贺铸用“半死桐”这个典故来形容他的丧妻之痛,又说失去妻子的他犹如一只痛失伴侣的鸳鸯,只能孤单寂寞,独自单飞。可见其对亡妻的情真意切。

优秀的悼亡诗词总是离不开“真情”二字,最打动人心的,并非“曾经沧海难为水”那样的海誓山盟、豪言壮语,而是生活中最平淡的小事。比如苏东坡的“小轩窗,正梳妆”,纳兰性德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首词里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便是平淡至极也情真至极的最佳写照,将深情推向高潮,感动了后世的无数读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