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眼前的繁华,多少人着迷。当你走近才发现,远过故乡的距离,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故乡却已成他乡。
这是李健《异乡人》里的歌词,抚慰了多少在大城市漂泊的异乡人。
背井离乡,带走的不只是故乡的云与月,还有根植于故土的情与爱。
这些情与爱,在离乡初始的时候,是不断的回望与怀念,就像白月光让人着迷。
可日子久了,逐渐习惯了在外的生活,故乡就变成遥不可及的远方,成为了他乡。
而一直漂泊的他乡,因为在那里打拼多年,反而成为成家立业、安身立命的故乡。
这种感情变化,不只存在于快速城市化的现代社会,中国古诗词里也不乏这样的描绘。
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唐代诗人贾岛的《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贾岛旅居并州十年之久,历经十年风霜,日思夜想的却是故乡咸阳。
可当他渡过桑干河回望并州的时候,却感觉并州反而成了归心似箭的故乡。
贾岛这种久客之人反以客舍为故乡的矛盾情感变化,苏轼也曾经历。
苏轼被贬的时候,就曾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虽是被贬归来的柔奴所说,却成为苏东坡一生豁达潇洒的写照。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每到一个地方苏东坡都能随缘自适。
因为他相信,此心安处,即为吾乡。
除了贾岛、苏轼,还有一个人,用一组宋词,写尽了他乡变故乡的曲折情深。
此人就是五代时前蜀宰相、晚唐著名诗人和词人韦庄,而这组词就是《菩萨蛮》。
韦庄所书写的这组《菩萨蛮》有五首,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里的千古名句,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简单的一句话,勾勒出江南最美的风情,让无数人向往这种明媚的景色和惬意的生活。
但这种向往的生活,对于当时的韦庄来说,并不十分享受,因为他还在怀念故乡。
他的故乡京兆杜陵还在战乱中,那时韦庄也只是为了避难暂居江南而已。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是以他人的口吻诉说江南的好,规劝他这个游人应该在这里养老。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面上看不愿离去,实则是有家不能回的无奈。
因为功名未成无法衣锦还乡,更因为战火纷飞无法还乡。
未老莫还乡,透露的还是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的一种执念。
这种故土情思,不只有民族情怀,更有情爱缠绵。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菩萨蛮其一》里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那片故土里还有让他思念的女子。
韦庄远赴江南之前,有一个情深的女子,在红楼香灯里与他依依惜别。
美人和泪弹奏琵琶曲,如黄莺娇软凄恻,盼望他早日归来。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这就是韦庄日思夜想的故土与故人。
所以带着这样的情绪,《菩萨蛮其二》的江南好,也只是别人说的江南好,未能完全走进韦庄心里。
可到了《菩萨蛮其三》里,韦庄对江南视为他乡的情感定位,开始有了转变: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此时的韦庄,已经不再由着他人尽说江南好,而是自己主动回忆江南乐。
从江南好,再到江南乐,足以见得韦庄内心情感的变化。
那么江南到底有多少欢乐呢。
“当时年少春衫薄”,那是青春年少才有的风流、饱满,还有活力。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这个画面让任何一个男子想想都美。
骑着骏马斜靠小桥,满楼的红粉佳人都为他招手倾倒,这是何等意气风发。
而醉卧美人间,又是何等风流快活。
所以如今回忆起来,要是江南之乐能够重现,白头誓不归。
从未老莫还乡,到白头誓不归,显然有些“乐不思蜀”了。
他乡变故乡,要在那里终老了。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到了《菩萨蛮其四》,韦庄的心态又变了。
他已经不再纠结他乡故乡了,只想着一醉方休,珍重主人心。
“尊前莫话明朝事”,已经暗示没有家国可言了。
朱温建立了后梁,唐昭宗被杀,唐朝已经不复存在了。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颇有鸟鸟所说的傻乐之意。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到了《菩萨蛮其五》,韦庄又开始回望故土。
洛阳春光固然美好,可他这个洛阳才子,却只能在他乡终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彼时是他人说的江南好。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此时已是韦庄切身体会的好。
可这样的好,还是让韦庄想念起故国与故土,故乡与故人。
可惜,忆君君不知。故国不再,故人更不知去了何方。
由此可见,韦庄反认故乡为他乡的白头誓不归,其实是对故国与故人之思的绝望。
越是回不去,越把他乡认故乡,越是体现出他的热爱与思念有多么深沉。
“此时心转迷”,就足以见得韦庄内心有多么复杂。
所以,韦庄的反认他乡为故乡,不是贾岛的日久生情,也不是苏轼的随遇而安,而是无家可归的无力挣扎。
这种悲哀,还是不要经历为好。
但愿我们要么如贾岛入乡随俗而日久生情,要么如苏轼乐观旷达则随遇而安,而不要做中间撕扯的人,回不去故乡,到不了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