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鸳鸯茶之快乐如此简单 [复制链接]

1#

如果大家曾经听到“TeaForTwo”这首曲子,八成是因为一部老电影——《虎口脱险》。

两个老男人在土耳其浴室哼唱着这首浓情满满的曲子,那场景,简直不能再美好。

影片选用这首曲子作为接头暗号,也不无道理。

营造喜剧效果自然是用意之一,然而这首曲子本身,也确实是那个年代最火爆的英文歌曲。

有意思的是,如此流行的一部作品,却是作者临时抱佛脚之作。

这首歌出自上世纪20年代的音乐剧《不,不,娜妮特》(NoNoNanette),作者是美国作曲家文森特·尤曼斯(VincentYoumans)。

音乐剧《不,不,娜妮特》中的《鸳鸯茶》唱段

该剧首演在底特律,由于初演颇为成功,制作人希望能将该剧推向百老汇的舞台。

可是这部剧最初的版本无论风格还是长度,与百老汇的标准都颇有些差距,制作人打电话通知尤曼斯尽快给这部剧加入一些“阳光的片段”。

这个“尽快”是有期限的,期限是“明早之前”。

如此巨大压力之下,尤曼斯的小宇宙爆发了。他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该剧最为流行的两首歌“鸳鸯茶”(teafortwo)和“我想要快乐”(Iwanttobehappy)均诞生于这短短的几个小时。

该剧在百老汇上演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曼斯的名声甚至一度直逼乔治·格什温,只是该剧之后他再没创作过其它优秀作品,名声来得快去的也快,以至于今天我们连他的照片都找不到几张。

文森特·尤曼斯(VincentYoumans)

要论赶,他还不是最赶的。

前文提到听到过这首曲子的朋友八成是因为《虎口脱险》;还有一成九,是通过肖斯塔科维奇的“塔希提狐步舞”(TahitiTrot)。

老肖对于各种新鲜的音乐形式一向来者不拒,比如爵士乐,感兴趣大家可以戳我写的这篇文章别样的优雅

第二圆舞曲进行了解。

据说这部改编作品源于苏联指挥家尼科莱·马尔科与老肖打的一个赌——老肖能否在三刻钟内将这首歌改编成管弦乐队作品。

我一直想不明白这个赌的动机是啥,赌注又是啥,反正是老肖赢了,有了这部苏联版的“teafortwo”,传说后来他还因为改编这部“来自资本主义的流行作品”写过检讨。

回到美国,音乐剧获得成功后,很快有了电影版本。

20世纪50年代,美国“金嗓雀斑影后”桃乐丝·黛(DorisDay)出演了该剧的音乐电影,影片名即为《鸳鸯茶》(teafortwo)。

桃乐丝·黛在电影“鸳鸯茶”中演唱《鸳鸯茶》

影片中桃乐丝将这首歌演绎得温暖阳光,正如她本人的形象——尽管她的一生充满坎坷,可是几乎在你能够找到的任何一张她的照片上,她都在温暖的笑。

桃乐丝·黛(DorisDay)

除了桃乐丝,我真想不出第二个更适合唱这首歌的演员了。

故事就写到这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