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古代,流行什么样的眉形和唇式 [复制链接]

1#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温庭钧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

在这两句诗中,唐朝“蛾眉”、“小唇”的审美习惯一览无遗。唐朝时期流行的眉形丰富多样,又短又粗的蛾眉(唐朝蛾眉又称桂叶眉)是当时极具特色的眉形风格。唐朝最风行的唇妆是小唇样式,用白粉将原有唇色遮住,再用唇脂画出小巧的唇形。

纵观各朝各代,古人对于妆容的审美因时而异,而有些因素却是一脉相承的,今单于古时画眉和点唇两处着手,浅窥古代妆容异彩纷呈之美。

画眉是指以石黛等材料涂染眉毛,以修饰和改变眉形的化妆手法。《国粹图典》中提到,早在战国时期,画眉就已经出现,及至秦代已相当普及。到了两汉时期,上承先秦列国之俗,下开魏晋隋唐之风,出现了画眉史上第一个高潮。至隋朝时,因隋炀帝喜好长眉,从波斯进口大批昂贵的螺黛,日供五斛仍不能满足后宫需要,形成第二个高潮。到了唐代,妇女画眉已成习尚,唐玄宗更令画工作出《十眉图》,这是画眉史上第三个高潮。

各朝代审美不同,喜好的眉形自是各不一样。秦汉时期崇尚长眉,直到隋朝,修长的眉形依旧受人垂青。为了使自己的眉毛更加细长动人,汉代妇女大多除去自身原有眉形,再加以描画。汉代长眉的基本类型有:八字眉、远山眉、愁眉。

又称“鸳鸯眉”,汉武帝时出现的一种眉形,眉尖细而浓,眉梢广而淡,眉尖向上翘,眉梢往下撇,状似“八字”,这种眉形直至唐朝都很流行。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对这种眉形吟道:“金丹凝驻千年貌,宝镜休勾八字眉”

这种眉形传言是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为其妻卓文君所创,它被描画得蜿蜒起伏,形状纤细娟秀,色泽淡雅别致,宛如水墨画中朦胧的远山。

流行于东汉后期,相传为东汉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所创,她将眉毛描得细长而弯曲,眉头紧锁,两梢下垂,呈现出一幅忧愁不堪的神情。由此产生了一个新词:愁蛾,以形容女子发愁,谓之愁蛾紧锁。

除长眉以外,汉代还喜画眉形比正常状态要宽出数倍的阔眉。

发展到唐代,眉形更趋多样,眉色更加丰富,眉妆更是从宫闺豪门流传到平民大众。唐代女子眉形偏好浓艳,主要类型有:柳叶眉、分梢眉、倒晕眉、桂叶眉等。

眉毛两头尖,中间较宽,呈柳叶状。唐太宗贤妃徐惠曾作诗:“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赞的就是柳叶眉。

形状为内端尖细,而外端宽阔且向上翘,并且在眉梢画出分梢状。

流行于唐宋时期,用石黛浅浅的晕染眉尾,让眉毛呈现柔和的晕状。

流行于中晚唐时期的一种眉式,因其形状短而宽阔,像桂树的叶子而得名。

宋代眉形趋于清秀,回归质朴。宋元两代的宫女和民间女子基本都是复古的长蛾眉,北宋时期细长舒扬的“远山眉”也十分流行。宋代后妃则偏爱唐代遗风的“倒晕眉”。

元代后妃眉形均为平直细长的一字眉,尽显端庄仪态,这也是蒙古贵妇常见眉形。

明清时期,崇尚秀美的眉形,多弯曲纤细,眉高尾低,长短深浅变化减少。专制的加强使女子更加恭顺维诺,眉形趋于矫饰雕琢。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的眉形也是“两弯似盛非盛笼烟眉”。

纵观眉妆的发展,无论是秀美细长的远山眉、愁眉,还是张扬浓艳的倒晕眉、分梢眉,它们的形状特质都与时代的特征密不可分,从眉形就可以看出唐的大气,宋的温柔。人们对于眉形的审美习惯从自然到矫饰,再回归自然,不难发现,审美其实是一个轮回。

点唇是指以唇脂点染唇部,以修饰和改变唇形的化妆术。最迟不晚于汉代,点唇的习俗形成,且历代盛行不衰。根据点唇的手法、唇形、色彩的不同,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种类。历代以来对于点唇样式的都以小为美,崇尚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口”

汉代流行小巧的唇式,常见的是点染在唇心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样式。

唐代唇式丰富多样,有但基本承袭了以小为美的习惯,大都形状娇小,色彩浓艳,许多样式化成上唇较宽、下唇较窄的蝴蝶状样式。《清异录》对唐朝晚期的唇色描写道:“都下竞尚唇妆,妇女以此分妍否。其点注之工,名色差繁。其略有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

宋代的唇式通常是在嘴唇中心描绘出娇小的椭圆形。

明代通常是在嘴唇内廓中再绘制较小的唇形,和历代相比,明朝的唇式更为自然。

清朝唇式较为繁复,有的将上唇涂满,下唇描绘出较小的花瓣状;有的在上下嘴唇中部都画出花瓣的形状。

对于眉形,古人们有时喜欢修长淡雅的长眉,有时偏爱浓艳贵气的短眉,随着不同时代的审美习惯变化。对于唇式,以小为美却是代代相承的。有些眉形、唇样在当时倍受吹捧,而现在看来却过于夸张,时尚这种东西,谁说得准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